食管憩室是指與食管腔相連的覆蓋有上皮的盲袋。有3個好發部位:①咽食管憩室;發生在咽與食管交界處,為膨出型憩室;②支氣管旁憩室;發生在食管中段,亦稱為食管中段憩室,為牽出型憩室;③膈上憩室;發生在食管下段的膈上部,亦為膨出型憩室。咽食管憩室較多,其次為膈上憩室,支氣管旁憩室最少見。食管憩室是否產生昨夜症狀與憩室的大小、開口的部位、是否存留食物及分泌物等有關,大多數症狀輕微且不典型。
咽食管室的解剖學基礎是在咽部下縮肌斜形纖維與環嚥肌橫纖維之間的後方中央的一個缺損在稍偏左側更明顯,因此憩室多發生在左側。
咽食管憩室常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多由於環嚥肌和食管肌肉運動失調、失弛少有肌纖維。多數文獻報道,大部分膈上憩室伴有食管運動功能失調、食管裂孔疝及食管返流。食管返流常引起食管肌肉痙攣,使食管腔內壓力增高而造成膨出型憩室。
食管中段憩室:
可以是膨出型或牽出型,多數是牽出型憩室,食管中段膨出型憩室與膈上憩室的病因和表現完全相似,而牽出型憩室是由於支氣管旁淋巴結炎症或結核引起瘢痕牽引所致,它具有食管的全層組織,包括粘膜、粘膜下層和肌肉層,頸寬底窄形似帳篷。牽出型憩室多發生在氣管分叉部的食管前壁和右側壁。有些作者認為一部分與食管運動異常無關的食管中段憩室是先天性的腸源性囊腫或開口較大,且與咽食管腔直角相通,食物不易殘留,可以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只偶爾在食物粘在憩室壁上是圾喉部發癢的刺激症狀,當咳嗽或飲水食物殘渣脫落後,症狀消失。
如果憩室逐漸增大,積存的食物和分泌物開始增多,有時會自動返流到口腔內,偶爾造成誤吸。在此期間,患者可聽見在咽部有由於空氣、食物進出憩室而發現響聲。
由於食物的積存,憩室會繼續增大、並逐漸下墜,不利於憩室內積存物的排出,致使憩室的開口正對嚥下方,嚥下的食物均先進入憩室而發生返流,此時出現吞嚥困難,並呈進行性加重,部分患者還有口臭、噁心、食慾不振等症狀。有的因進食困難而營養不良和體重下降。
如有誤吸還會有肺炎、肺不張或肺膿腫等合併症。出血、穿孔摺合並症較少見。
相應的症狀和體徵:
假性食管憩室的臨床表現:
患者常主訴輕度吞嚥困難,症狀呈間歇性發作或緩慢進展。食管假性憩室多見於五、六十歲年齡組患者,男性多於女性。
疾病診斷:
咽食管憩室的診斷及診斷標準:
臨床物理檢查陽性體徵不多,部分患者在吞嚥幾口空氣後,反覆壓迫環嚥肌水平胸鎖乳突肌前緣,可聽到響聲。
診斷的主要手段是X線檢查,平片上偶見液平面,服鋇可見食管後方的憩室,若憩室巨大明顯壓迫食管,可見到鋇劑進入憩室後,再有一條鋇劑影自憩室開口流向下方食管。造影時反覆變動體位,有利於憩室的充盈和排空,便於發現小憩室及觀察憩室內粘膜是否光滑,除外早期惡變。
內窺鏡檢查有一定危險性,不作為常規檢查,只在懷疑惡變或合併其他畸形,如食管蹼或食管狹窄時進行。內窺鏡檢查前,囑患者吞下一根黑絲線作為內窺鏡的導引線,可增加檢查的安全性,檢查時鏡端見不到絲線或見到成團絲線均說明鏡端已進入憩室。
膈上憩室的診斷及診斷標準:
膈上憩室常由胸部X線檢查確診。胸部平片有時可看到含液平面的憩室腔,服鋇造影在膈上幾釐米處見到憩室,常突向右側,亦可突向左側或前方。膈下腹段食管出現憩室的情況極為罕見。憩室可以同時合併裂孔疝,造影時需多方位觀察,以免漏診或誤診。
內窺鏡檢查有一定危險,只在懷疑惡變和有合併畸形時進行。
食管中段憩室也同樣依靠X線確診,服鋇造影時要採用臥位或頭低腳高位,並左右轉動體位,才能清晰地顯示憩室的輪廓,因為食管中段憩室的開口都比較大,造影劑很容易從憩室內流出,不易在內存留。
內窺鏡檢查對淺小的食管中段憩室幫助不大,只在懷疑憩室惡變時進行。
假性食管憩室的診斷及診斷標準:
X線檢查時不能發現假性憩室,服鋇造影可發現食管腔內有多發的長頸燒瓶狀或小紐扣狀小囊袋,1~5mm大小不等,呈散在性或侷限性分佈,食管明顯狹窄處,假性憩室亦較多,故認為食管狹窄與假性憩室周圍炎症有關。
內窺鏡檢查食管呈慢性炎症改變,僅在極少數患者中見到假性憩開口,活檢亦不易確診。
很多假性憩室患者常有念珠菌感染,可能是繼發的,尤其是糖尿病患者。
治療措施:
咽食管憩室的治療:
病情多為進行性的,非手術的保守療法均無效,因此診斷明確後應在出現合併症前儘快擇期手術。
術前準備 一般不需要特殊術前準備,極少數患者需要靜脈補液糾正營養不良,有合併症要積極治療,病情得到控制後便可手術,不必久等,手術根除了發生合併症的病因,合併症才能徹底治癒。
術前48h內進流食,儘可能變動體位排空憩室內的殘留物,術前如能在透視下將鼻胃管送入憩室,並反覆沖洗吸淨存留物,有利於防止麻醉誘導時的誤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