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認為陰道的環境經常受到宿主的代謝產物、細菌本身的產物及外源性因素(性交、沖洗及其他干擾)而不穩定。
陰道菌群非常複雜,除原蟲、真菌外,尚包括很多需氧菌及厭氧菌,這些微生物可分為共棲的及病理性的,都生長在~個共同的環境內,各微生物之間可能有桔抗作用。另一個影響其生長的是氫離子濃度,在pH3.8~4.2時,有利於共棲菌的繁殖,尤其是乳酸桿菌,這是健康陰道中的主要菌種,陰道液中的密度可達105~108ml,當陰道被微生物感染後,假使乳酸桿菌佔優勢,仍能維持pH3.8~4.2,則不會致病,而且乳酸桿菌還能產生H202,對其他微生物有毒性作用而抑制其繁殖。
其他如乳鏈球菌、腸桿菌、變形桿菌、加夫基球菌、韋永球菌等在陰道下端常見,平時不產生症狀。陰道菌群之間彼此制約,使病理細菌不能有所作用,假使這種平衡被破壞,互相制約作用消失,所以氫離子濃度下降,乳酸桿菌失去優勢,病理菌得以繁殖,就產生症狀。
細菌性陰道病是由於陰道內乳酸桿菌減少而其他細菌大量繁殖,主要有加特納氏菌、各種厭氧菌及支原體引起的混合感染。
滴蟲性陰道炎由陰道毛滴蟲引起,屬性傳播性傳染病,傳染途徑通過直接傳染(通過性交傳播,患滴蟲性陰道炎的配偶,其精液中75%可找到滴蟲)和間接傳染(通過各種浴具、游泳池、公共廁所或汙染的衣服、器械),在普查中,滴蟲的檢出率為3.56%,其中有部分婦女無炎症表現稱之為帶菌者。
念珠菌性陰道炎主要由白色念珠菌引起,正常健康陰道內,亦常可少量寄生此菌,但一般不發病,當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或發生菌群失調時即繁殖面致病,故多見於妊娠、糖尿病、應用免疫抑制劑、長期抗生素應用者,另外在潮溼溼熱的環境中,也易感染。
據統計,非孕婦女中約10%及孕婦中三分之一感染本病,但因症狀明顯而就診者少。至於非白色念珠菌(如光滑球擬酵母菌等)引起的陰道炎的發病率由1988年的9.9%上升到1995年的17.2%,已感染HIV的婦女受非白色念珠菌感染者比來感染者多兩倍;患複發性念珠菌性陰道炎的婦女感染非白色念珠苗比感染白色念珠菌多2.47倍。
因此,用鹼性的沐浴露或自來水清洗是不科學的,頻繁使用藥字號洗液、消毒護墊等,也容易破壞陰道弱酸性環境,陰道的弱酸性環境能保持陰道的自潔功能,Ph4弱酸配方的女性護理液更適合日常的清潔保養,可以每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