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色素是由黑素細胞合成的。人類的黑素細胞存在於皮膚、黏膜、脈絡網、視網膜、軟腦膜、內耳(耳蝸、前庭迷路中)及膽囊與卵巢等處。這些細胞包括兩型,樹枝狀和非樹枝狀,都合成黑素。但只有樹枝狀細胞能夠轉移黑素到其他細胞,非樹枝狀細胞(眼的脈絡網和視網膜,以及軟腦膜)保留它們合成的黑素體。皮膚黑素細胞主要分佈在表皮基底層,也見於毛球及外毛根鞘。人的表皮約有20億個黑素細胞,重約1克,平均每平方毫米有1560個黑素細胞,並對稱分佈於全身。身體部位1100,1250細胞密度不同,軀幹、上臂少,每平方毫米1100~1250個,面部較多,每平方毫米可達2900個。隨年齡增加皮膚毛囊內活性的黑色細胞數目減少。
黑素細胞能合成並分泌黑色素,因此是一種腺細胞。然而黑色素的生物合成過程極為複雜,是通過未成熟的黑色素內的酪氨酸一酪氨酸酶反應形成的。現已明確,以遊離狀態存在於黑素細胞細胞質內的酪氨酸,先在核糖體內合成含有酪氨酸酶的蛋白質,再通過粗麵內質網在高爾基內質網溶酶體系統內,縮合成具有活性化的酪氨酸酶,進入高爾基體,形成膜性囊泡。在這一過程中,酪氨酸酶與糖結合成糖蛋白,後者選擇性的貯存在此囊泡內。接著,酪氨酸酶開始在囊泡內進行排列,這些不規則聚集著的顆粒,通過相互融合或個體膨大的方式,逐漸形成規則的帶狀、柵狀結構,並自高爾基區向細胞樹枝狀突方向移行,從而奠定了每個黑素顆粒的基本結構,稱第1期(由蛋白、磷脂類物質構成的黑素前質)、第Ⅱ期(又稱前黑素體期,為橢圓形小體,內有大量微絲並交織成帶,尚無黑素形成)黑素體。而後,在此顆粒內由於酪氨酸一酪氨酸酶反應,開始生成黑色素。酪氨酸在酪氨酸酶作用下,相繼生成多巴胺、多巴醌、多巴色素、5.6一二羥吲哚和5,6一醌式吲哚。黑色素就是5,6一醌式吲哚的規則的聚合體。生成的黑色素又沉著在此顆粒上,形成第Ⅲ期黑素體(又稱黑素體期,黑色素在這一階段開始形成並沉著下來)。隨著黑素顆粒的黑素化,具有活性的酪氨酸酶逐漸自生自滅,形成完全成熟的黑素體——第Ⅳ期黑素體(又稱黑素顆粒期,完全黑素化的黑素顆粒堆集在細胞漿內)。這是一種失去酪氨酸酶活性的電子密度極高的無結構物質。故在黑色素的生成過程中有著形態的變化及生物化學上的改變。黑素體從黑素細胞核周圍區域向樹枝突移行過程中,逐漸由第1期向第Ⅳ期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