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秋冬季,很多人都出現口乾舌燥的症狀。其實,乾燥的不僅僅是口舌,人體腸道黏膜、口鼻腔黏膜也會受到很大影響。
中醫認為,燥為秋天的主氣,因氣候乾燥而致病,其特點是燥邪乾枯,易傷津液,而致口乾、唇乾、咽乾、鼻幹、乾咳、皮膚和黏膜乾燥。因此,秋天養生重點是防秋燥、潤秋燥,以養陰津、補水液為重點。通過滋陰補水,既可補充夏季出汗多而消耗的陰液,又可消除秋天氣燥對人體的侵襲。而此時如果不注意及時補充水分,忽略室內溫度和溼度的調節,最容易誘發的就是便秘和肛腸疾病。對於便秘和肛腸疾病,人們往往重治療,輕預防。治療便秘除了服用潤腸通便的藥物外,最重要的就是合理飲食和規律作息。
1、學會喝水。秋季要足量喝水,經常喝水,其中溫開水最適合人體生理的需要,淡茶水、菊花水也能滋潤秋燥。
2、多吃果蔬。蔬菜、水果對於潤燥很重要,其中黃瓜、秋藕、梨營養豐富,含水量高,是滋養潤燥佳品。
3、溼度適宜。人體感覺舒適的最佳相對溼度是40%~70%,過低或過高都對人體健康不利。如果室內溼度過低,皮膚和黏膜水分大量散失,人會感到口乾舌燥,甚至咽喉腫痛、聲音嘶啞、鼻出血,以及大便乾燥而引起肛門疾患,如痔瘡出血、肛裂、血栓、痔瘡嵌頓等。一般來說,室內相對溼度不宜超過80%,下限不應低於30%。在臨床工作中我們發現,秋冬季便秘的發生率較夏季會增加30%左右。
另外,穴位按摩對於防治便秘和肛腸疾病也非常有效。支溝穴(前臂背側,陽池與肘尖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有潤腸通便的作用,經常按摩此穴可以防治便秘。如果再配合章門(側腹部,第11肋遊離段下方)、照海(足內側緣,內踝尖下方的凹陷處)、太白穴(足大拇趾本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按摩,治療便秘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