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校女碩士研究生,自訴從初二以來一直有口吃,特別是在緊張時尤其嚴重。考取研究生後,口吃症狀加重。想到未來的就業、成長心中十分擔憂。
口吃 醫生了解到,她生長於一個氣氛緊張的家庭,父母關係不融洽,同時對她要求比較嚴格。每當她做了甚麼錯事或是說話不清楚時,家長都給以嚴詞訓斥。青春期到來之後,她說話特別謹慎,生怕說錯了或說出不得體的話。但是儘管如此,還是在回答老師提問時,因為結巴從此更加擔心。大學畢業時報考了研究生,第一次沒有考取,內心嚴重自責。既埋怨自己努力不夠,又埋怨自己沒有能力,自信心明顯下降。她經過上研究生以後,擔心不能畢業,見到導師就十分緊張,見到研究室裡的同事也很緊張。
在童年家庭生活中,家庭中存在著緊張的氣氛,父母要求很嚴格。這大大提高了她神經系統的緊張度,加上她自己的敏感和羞怯的特點,造成對與人交往的恐懼感。青春期之後對自我形象的關注,加強了這種敏感性。特別是口頭表達上的失誤,進一步降低了自己對口頭表達的自信心。在出現口吃現象之後,緊張加重。考研的失敗和再次考研及讀研究生進一步使她的自信心面臨挑戰,同時在與某些自我評價為意義重大的人物交談時,過分關注口頭表達是否流暢。這種感覺與注意的互相強化,使她重新出現了口吃。
醫生採用精神交互作用原理對症狀進行了解釋,使她對症狀的實質有了清楚的認識。她按照醫生的要求,在實際生活中努力不去注意自己的表達問題,並把心得寫成日記交給醫生批改,在反覆實踐,症狀有所減輕。在此基礎上,醫生又採用行為訓練、系統脫敏的方法進行治療。經過20次治療,她的症狀基本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