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症狀
口腔念珠菌病按其主要病變部位可分為:念珠菌口炎、念珠菌唇炎、念珠菌口角炎、慢性黏膜皮膚念珠菌病。和白念珠菌感染有關的口腔疾病還有:扁平苔蘚、毛舌和正中菱形舌炎。
1.念珠菌性口炎
(1)急性假膜型(雪口病) 新生兒鵝口瘡多在生後2~8日內發生,好發部位為頰、舌、軟顎及唇,損害區黏膜充血,有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軟小斑點,如帽針頭大小,不久即相互融合為白色或藍白色絲絨狀斑片,並可繼續擴大蔓延,嚴重者波及扁桃體、咽部、牙齦。早期黏膜充血較明顯,故呈鮮紅色與雪白的對比。而陳舊的病損黏膜充血減退,白色斑片帶淡黃色。斑片附著不十分緊密,稍用力可擦掉,暴露紅的黏膜糜爛面及輕度出血。患兒煩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難,有時有輕度發熱,全身反應一般較輕;但少數病例,可能蔓延到食管和支氣管,引起念珠菌性食管炎或肺念珠菌病。少數病人還可併發幼兒泛發性皮膚念珠菌病、慢性黏膜皮膚念珠菌病。
(2)急性紅斑型 成人急性念珠菌性口炎可有假膜,並伴有口角炎,但有時主要表現為黏膜充血糜爛及舌背乳頭呈團塊萎縮,周圍舌苔增厚。患者常首先有味覺異常或味覺喪失,口腔乾燥,黏膜灼痛。
(3)慢性肥厚型 本型的頰黏膜病損,常對稱地位於口角內側三角區,呈結節狀或顆粒狀增生,或為固著緊密的白色角質斑塊,類似一般黏膜白斑。顎部病損可由託牙性口炎發展而來,黏膜呈乳頭狀增生;舌背病損,可表現為絲狀乳頭增殖,色灰黑,稱為毛舌,因此毛舌也屬於本型。
(4)慢性萎縮型 本型又稱託牙性口炎,損害部位常在上頜義齒顎側面接觸之顎、齦黏膜,多見於女性患者。黏膜呈亮紅色水腫,或黃白色的條索狀或斑點狀假膜。有絕大多數患者的斑塊或假膜中,可查見白色念珠菌。有念珠菌唇炎或口角炎的患者中80%有託牙性口炎。
託牙性口炎還常與上顎的乳突增生同時發生,在考慮手術切除前,應先進行抗真菌治療,可以明顯地減輕增生的程度,縮小需要手術的範圍。
2.念珠菌性唇炎
Gansen將本病分為兩型,糜爛型者在下唇紅唇中份長期存在鮮紅色的糜爛面,周圍有過角化現象,表面脫屑,因此極易與盤狀紅斑狼瘡病損混淆,亦類似光照性唇炎。顆粒型者表現為下唇腫脹,唇紅皮膚交界處常有散在突出的小顆粒,極類似腺性唇炎。
3.念珠菌口角炎
本病的特徵是常為雙側罹患,口角區的皮膚與黏膜發生皸裂,鄰近的皮膚與黏膜充血,皸裂處常有糜爛和滲出物,或結有薄痂,張口時疼痛或溢血。同時可併發舌炎、唇炎、陰囊炎或外陰炎。
4.慢性黏膜皮膚念珠菌病
這是一組特殊類型的白色念珠菌感染性疾病,病變範圍涉及口腔黏膜、皮膚及甲床。有人認為其有高於4%的惡變率,應警惕,爭取早期活檢,明確診斷。多從幼年時發病,病程數年至數十年,常伴有內分泌或免疫功能異常、細胞免疫功能低下。
(1)多發性內分泌病型 常在青春期前後發病,初期多表現為甲狀旁腺功能低下或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及慢性角膜-結膜炎,但念珠菌口炎可能是本病最早的表現。
(2)T淋巴細胞缺陷病型 本病可見於高γ-球蛋白血癥和惡性淋巴網狀腫瘤患者。
(3)家庭性慢性黏膜皮膚念珠菌 本型可見於兒童,也可初發於35歲以後的成人(遲髮型),都與鐵吸收、代謝異常有關,可能是由於缺鐵時使白色念珠菌抑制因子減少,造成致病菌的繁殖和侵襲。
各類慢性黏膜皮膚念珠菌病,首先表現的症狀,往往都是長期不愈或反覆發作的鵝口瘡和口角炎;繼而在頭面部和四肢發生紅斑狀脫屑皮疹、甲板增厚,也可發生禿髮及前額部、鼻部的皮角樣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