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念珠菌病的治療以局部治療為主,但嚴重的病例和慢性念珠菌感染常需要輔以全身治療。
局部治療藥物有:2%~4%碳酸氫納(小蘇打)溶液,哺乳前後洗滌口腔和乳頭,用藥至病變消失後數日;0.05%龍膽紫水溶液,每日塗搽3次;0.2%洗必泰溶液或1%洗必泰凝膠局部塗、沖洗或含漱;5~10萬單位/ml制黴菌素水混懸液塗布,每1~2小時1次,可嚥下;1~2歲的兒童用制黴菌素10萬單位,每日3次口服;
成人用制黴菌素50~100萬單位,每日3次口服,療程7~ 10天;咪康唑(達克寧)適量局部塗,療程10天;克黴唑0.5g(成人)每日3次口服(因副作用多而較少用);酮康唑200mg,每日1次,療程2~4周,不可與制酸藥和抗膽鹼藥物同用。有免疫缺陷或與之相關的疾病,全身輔以綜合治療,如用轉移因子、胸腺素、脂多糖等,補充鐵劑、維生素a以及多次少量輸血等。
中醫認為白色念珠菌病是由於胎中伏熱,蘊積心脾,復感外邪,引動內熱,上燻口舌而致;或素體脾虛,久病大病後,或過用寒涼,脾胃受傷,蘊溼化熱,上蒸口腔而致。
心脾積熱型,治以清胃瀉火解毒,方選導赤散合清熱瀉脾散加減,組成:生地黃、木通、淡竹葉、黃芩、黃連、梔子、燈心、茯苓、車前子、人中黃、甘草等。
脾虛溼盛型,治以健脾益氣潤燥,方選參苓白朮散或連理湯加減,組成:白朮、人參、茯苓、黃連、乾薑、炙甘草、白扁豆、山藥、陳皮、藿香、蒼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