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天性風疹
風疹從接觸感染到症狀出現,潛伏期為14~21天,前驅期有低熱及卡他症狀,常因症狀輕微或時間短暫而被忽略。出疹期的典型臨床表現為耳後、枕部及頸後淋巴結腫大伴有觸痛,持續1周左右。皮疹在淋巴結腫後24小時出現,呈多形性,大部分是散在斑丘疹,也可呈大片皮膚髮紅或針尖狀猩紅熱樣皮疹,開始在面部,24小時內遍及頸、軀幹、手臂,最後至足部。
常是面部皮疹消退而下肢皮疹方現。一般歷時3天,出疹後脫皮極少。在前驅期末和出疹早期軟顎處可見紅色點狀粘膜疹,與其他病毒感染所致粘膜疹相似,無特異性。出疹時可伴低熱,持續1~3天,輕度脾腫大常見。年輕婦女在出疹時或以後幾天內有多發性關節炎,常為對稱性,最常累及的是近端指(趾)關節,順序是掌指關節、腕、肘、膝、踝、足、肩及脊柱關節,特點是局部有紅腫、疼痛、觸痛及滲出,持續幾天至2周,很少有後遺症。此外尚有感覺異常及睪丸疼痛等報告。合併症有感染後腦炎和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預後均良好。
先天性風疹綜合症
風疹病毒通過抑制細胞有絲分裂、細胞溶解、胎盤絨毛炎等引起胎兒損傷,可產生:
① 一過性新生兒期表現;
② 永久性器官畸形和組織損傷;
③ 慢性或自身免疫引起的晚發疾病,這些遲發症狀可在生後2月至20年內發生。
風疹診斷標準
風疹與輕型麻疹極易誤診,與人類小DNA病毒B19、猩紅熱、幼兒急疹和腸道病毒引起的出疹容易混淆。所以實驗室鑑別診斷佔愈來愈重要的地位。風疹患者出疹1~3天,75%IgM陽性,4~15天約100%陽性,如採血時間過早,IgM陰性,可一週後再查一次,查IgM最好疹後一週至兩週採血。查雙份血時,第一份血在疹後七天內採集,第二份血採集距第一份十天以上,雙份血應在同一實驗室同時完成檢查。
(一)疑似病例
發熱(37℃或以上)、出疹、淋巴結腫大或關節炎/關節痛或結膜炎,或任何經過訓練的衛生人員診斷為風疹的病例均為疑似風疹病例。
(二)確診病例
疑似風疹病例有完整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實驗室證實為風疹感染的為確診病例。
(三)臨床符合病例
符合以下條件的風疹疑似病例為臨床符合病例:
未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無實驗室診斷結果的臨床報告病例。
流行病學調查表明與實驗室確診風疹病例有明顯流行病學聯繫的病例。
實驗室證實為風疹暴發,同一暴發中其它未經實驗實證實的病例。
(四)排除病例
有完整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並採取了合格的血清標本,並經合格實驗室檢測IgM陰性的病例。
(五)先天性風疹綜合徵:
1.確診病例:有A組之中一項或B組者並經實驗室證實的為確診病例。
2.符合病例:有A組之中二項或A組之中一項加上B組之中一項者,但並未經實驗室證實的病例為符合病例。
(1)先天性白內障/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心臟畸形、先天性耳聾和視網膜色素沉著。
(2)血小板減少紫癜、脾腫大、黃疸、頭小畸形、智力低下、骨骼發畸形、腦脊膜炎。
(六)實驗室證實:有下例之一者為實驗室證實。
1.IgM抗體捕捉ELISA法
病人或新生兒血/臍帶血中風疹IgM陽性。
2.間接ELISA或血凝抑制法
病人恢復期血清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含由陰轉陽)或嬰兒6個月後血IgG不降反升。
3.在患者(新生兒或胎兒)內臟器官、呼吸道、尿液、鼻咽分泌物的標本中用Vero/BHK-21/RK-13細胞分離到風疹野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