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4-01-31 07:19

  (一)小腦性共濟失調

  1小腦蚓部損害常見於小腦蚓部腫瘤兒童以髓母細胞瘤星形細胞瘤室管膜瘤成人以轉移瘤多見

  2小腦半球損害常見於腫瘤轉移瘤結核瘤或膿腫及血管病等

  3全小腦共濟失調常見於小腦變性及萎縮等

  (二)深感覺障礙性共濟失調

  1周圍神經病變常見於多發性神經炎鉛砷汞中毒酒精中毒代謝性疾病等

  2後根病變常見於轉移瘤

  3後索病變常見於脊髓癬聯合變性酒精中毒脊髓壓迫症等4丘腦病變常見於腦血管病5頂葉病變常見於腦血管病力瘤

  (三)大腦性共濟失調常見於大腦額葉頂葉顏葉枕葉骯髒體部等部位的腦血管病腫瘤炎症外傷變性性疾病等(四)前庭性共濟失調常見於急性迷路炎內耳出血前庭神經或前庭神經核的急性病變等

發作性共濟失調病因相關文章
1絨球小結葉是小腦最古老的部分稱原始小腦或古小腦它接受前庭神經與前庭核來的纖維它是平衡調節的整合中樞損害時引起軀幹及下肢的共濟失調 2前葉在小腦前面首裂以前的部分在種系發生學上屬於舊小腦主要接受脊髓小腦前後束纖維此束傳導深部感覺其功能為調節肌張力並維持身體姿勢 3後葉首裂以後的部分後葉的大部分都是新發生的結構稱為新小腦它接受皮質腦橋小腦傳導主要參與對由大腦皮質發出的精巧的隨意運動的調節另外小腦除
發布於 2024-01-31 07:26
0評論
1、魚類。魚肉脂肪中含有ω-3脂肪酸,有助於健腦。吃魚還有助於加強神經細胞的活動,從而提高學習和記憶能力。 2、全麥製品和糙米。糙米中含有多種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1),對於提高腦癱患者的認知能力至關重要。 3、雞蛋。雞蛋中所含的蛋白質是天然食物中最優良的蛋白質之一,而蛋黃除富含卵磷脂外,還含有豐富的鈣、磷、鐵以及維生素A、D、B等,對腦癱患者的大腦發育有益。 4、核桃和芝麻核。核桃和芝麻核可為
發布於 2024-01-31 07:46
0評論
神經系統的協調和平衡包括: 1、感覺性深感覺向中樞神經系統反映軀體各部位的位置和運動方向。病因有: ①周圍神經或神經根病; ②脊髓亞急性聯合變性、顱底畸形、脊髓病、腫瘤; ③腦幹血管性疾病如梗塞、出血,多發性硬化、腫瘤; ④丘腦頂葉通路或頂葉血管性疾病、腫瘤。 2、前庭性前庭系統向心傳導平衡信息,引起體位、視線調節和空間定位感覺等的平衡反應。病因有: ①迷路炎、前庭神經炎、特發性雙側前庭病; ②
發布於 2024-07-08 17:10
0評論
(1)開始時訓練患者作小範圍的平穩而又流暢的運動。範圍隨著患者的控制改善而逐漸加大。 (2)治療應集中在訓練患者在正常支持基底上(即站立時兩足距離正常而不是患者由於害怕不穩定而使兩足的距離加大)和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訓練平衡。 (3)發展在抗重力位置上的平衡,第一步是使位置儘量穩定其法是增加為提高穩定而設的固定點和進行壓縮,如在支撐於桌或床上的上肢的肩部向下或在站位上通過骨盆向下進行的壓縮。 (4)
發布於 2024-01-31 07:39
0評論
近幾年來,環境汙染,飲食汙染越來越嚴重,人們對於健康也變得越來越重視。但是卻依舊有不少的疾病威脅著我們的健康。而共濟失調疾病就是目前比較常見的一種。該病的發生為患者帶去了不小的影響。甚至會讓患者喪失生活自理能力。肌張力的改變隨病變可由降低而轉變為痙攣狀態,共濟失調步態也可隨之轉變為痙攣性共濟失調步態。站立不穩,身體前傾或左右搖晃,當以足尖站立或以足跟站立時,搖晃不穩更為突出,易摔倒常是患者早期最
發布於 2024-11-25 22:46
0評論
1、年齡的老化,年齡老化是發生共濟失調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人體各項機能都逐步減退,從而使機體免疫力減退,最終導致疾病的發生。 2、腦血管疾病的發生,一般多以腦外傷多見,其它還有腦腫瘤性疾病都可以引發共濟失調。 3、中毒因素,包括有藥物中毒、CO、酒精的中毒等。 4、維生素大量的缺乏,尤其是維生素B和維生素E是共濟失調患者不可缺少的元素。 5、遺傳因素,是一組以慢性進行性小腦性共
發布於 2024-12-03 08:50
0評論
(1)改善患者運動的姿勢基礎:增強近端穩定性;改善平衡調節,使患者學會小範圍的運動。 (2)改善主動肌、協同肌、對抗肌的協同,使患者的運動變得平穩和流暢。 (3)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讓患者體驗有目的的抗重力運動。 (4)改善視固定和眼、手協調,使患者能利用視覺幫助穩定。 (5)在患者的運動中,引入旋轉的成分,減輕患者因害怕失調而不自主地或自主地對其運動的限制。 (6)訓練患者恢復正常的中線感和垂直
發布於 2024-01-31 07:33
0評論
小腦性共濟失調可通過IAs患者的日常生活動作來觀察,如穿衣、係扣、端水、書寫、進食、言語、步態等。行走不穩,步態蹣跚,動作不靈活,行走時兩腿分得很寬;成年發病者,步行時不能直線。忽左忽右呈曲線前進,表現為剪刀步伐,呈“Z”形前進偏斜,並努力用雙上肢協助維持身體的平穩。肌張力的改變隨病變可由降低而轉變為痙攣狀態,共濟失調步態也可隨之轉變為痙攣性共濟失調步態。站立不穩,身體前傾或左右搖晃,當以足尖站
發布於 2024-10-25 19:50
0評論
小腦性共濟失調可通過IAs患者的日常生活動作來觀察,如穿衣、係扣、端水、書寫、進食、言語、步態等。行走不穩,步態蹣跚,動作不靈活,行走時兩腿分得很寬;成年發病者,步行時不能直線。忽左忽右呈曲線前進,表現為剪刀步伐,呈“Z”形前進偏斜,並努力用雙上肢協助維持身體的平穩。肌張力的改變隨病變可由降低而轉變為痙攣狀態,共濟失調步態也可隨之轉變為痙攣性共濟失調步態。站立不穩,身體前傾或左右搖晃,當以足尖站
發布於 2024-12-03 09:11
0評論
本病多見於1~4歲小兒,偶見於10歲以上。主要表現為共濟失調,常伴有四肢震顫、眼震、肌張力減低、腱反射減弱等。 1.前驅感染史 大部分病例在共濟失調發生以前1~3周有前驅感染史,如發熱,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狀。約50%病例有發疹性病毒感染史。有少數病例先有共濟失調,10~20天后出現發疹性疾病。 2.起病特點 本病起病急,多以軀幹和四肢共濟失調開始,很快發展到症狀的高峰,表現為站立不穩,步態蹣跚,易
發布於 2024-05-21 02:10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