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態反應性結膜炎是外界過敏原引起的一組結膜過敏性疾病,包括季節過敏性結膜炎(Seasonal Allergic Conjunctivitis,SAC)和常年過敏性結膜炎(Perennial Allergic Conjunctivitis, PAC)、春季卡他性角結膜炎(Vernal Catarrh Keratoconjunctivitis, VKC)、巨乳頭性結膜炎(Giant Papillary Conjunctivitis, GPC)及特應性角結膜炎(Atopic Keratoconjunctivitis,AKC)。近年來,由於自然環境變化、配戴角膜接觸鏡等因素影響,變態反應性結膜炎的發病率有明顯增高的趨勢,已成為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疾病之一。
根據發病機制的不同,將變態反應性結膜炎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前者以IgE介導的I型變態反應為主,包括SAC和PAC;後者除I型變態反應外,還有Ⅳ型變態反應的參與,包括VKC、GPC及AKC。
目前,變態反應性結膜炎的治療仍以局部藥物為主,臨床常用的眼部抗過敏藥物主要包括肥大細胞穩定劑、抗組胺藥、雙重作用藥物、糖皮質激素、非甾體類抗炎藥(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局部血管收縮劑、免疫抑制劑,人工淚液作為治療中重要的輔助藥物,有改善患者症狀、保護角膜、防止乾眼發生的作用。臨床上抗過敏藥物的選擇應根據疾病類型、病變程度,同時結合藥物作用機制等綜合考慮。
一、肥大細胞穩定劑
結膜組織中有豐富的肥大細胞,約5000個/mm2,活化肥大細胞脫顆粒後釋放大量組胺和炎性介質,引起一系列過敏的症狀與體徵。肥大細胞膜穩定劑通過抑制鈣離子內流穩定肥大細胞,阻止組胺和其他介質的釋放而發揮作用。但是,肥大細胞穩定劑只能阻止肥大細胞釋放炎性介質,但對已釋放的炎性介質無作用,臨床起效比較慢。
1、色苷酸鈉(cromolyn sodium):臨床應用多年,效果與藥物濃度有關,臨床常用濃度為2%和4%,後者臨床效果更好,對慢性變態反應(如GPC、AKC、VKC)效果較好,有預防和維持治療的作用,較安全,2~4歲患兒可應用。
2、洛度沙胺(lodoxamide):作用機制與色苷酸鈉相同,但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胺的作用是色苷酸鈉的2500倍,同時能有效減少淚液中纖維蛋白溶酶水平和炎性細胞的聚集,減輕炎性介質對組織的損害。0.1%洛度沙胺對慢性過敏性結膜炎(GPC、AKC、VKC)效果較色苷酸鈉更強、更迅速,同時還能改善上皮缺損。0.1%洛度沙胺滴眼液成人和2歲以上兒童均可使用,每日4 次,可連續用藥3個月。極少數患者出現角膜上皮糜爛、視疲勞、結膜水腫、過敏反應等。
3、吡嘧司特(pemirolast):為吡啶嘧啶化合物,1991年開始在日本用於治療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AKC及VKC。動物實驗顯示它能有效預防過敏性結膜炎的發生,作用是色苷酸鈉的100倍,抗過敏作用可持續12h。2000年經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上市,用於治療SAC。0.1 %吡嘧司特滴眼液用於治療AKC、VKC等過敏性結膜炎,2次/d,可連續治療4周。不足5 %患者滴眼後出現結膜充血、刺激感等症狀,也可發生過敏性眼瞼皮膚炎。
二、局部抗組胺藥
過敏性眼表疾病中,組胺是活化肥大細胞釋放的最重要的炎性介質,臨床上出現的80%~90%過敏症狀由組胺引起――與組胺受體1(histamine receptor 1,Hr1)結合,產生眼癢的症狀;與組胺受體2(Hr2)結合,使血管擴張,組織充血、水腫、分泌增多。
目前應用於臨床的局部抗組胺藥主要為 H1r阻斷劑,有明顯的止癢作用,但無縮血管作用,因此常需要與縮血管劑聯合應用,已有抗組胺-縮血管複方製劑應用於臨床,可有效改善臨床症狀。
1、左卡巴斯汀(levocabastine):高選擇性H1r阻斷劑,強效抗組胺,對H1r的抑制作用比阿司咪唑強65倍,起效迅速,止癢作用持久,對神經中樞無影響[5]。
該藥於1994年在美國上市,在抑制眼癢、減輕眼部充血、水腫及流淚方面優於色苷酸鈉,同時還能改善慢性過敏性結膜炎和VKC的畏光症狀。左卡巴斯汀還可以抑制結膜組胺的釋放和淚液中組胺濃度的升高,預防和治療AKC。臨床上滴眼液的濃度為0.05 %,滴眼後少數可有視物模糊、眼乾、充血、口乾、流淚等不適。
2、依美斯汀(emedastine):對H1r的選擇性阻斷作用強於左卡巴斯汀,同時對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細胞介素-8(interleukin-8,IL-6)等炎性介質有較強的抑制作用,還具有弱抗膽鹼、抗緩激肽及抗5-HT活性的作用。
依美斯汀可用於預防和治療各種類型的過敏性結膜炎。臨床應用顯示:0.05 %依美斯汀對眼癢、充血程度的緩解程度強於0.05 %左卡巴斯汀,治療6周後,能明顯緩解患者的症狀和體徵。0.05 %依美斯汀局部應用後作用可持續4 h,每日2~3次。滴眼後少數患者出現頭痛、乏力及皮炎。
三、雙重作用的藥物
這是一類新型的抗過敏藥物,同時具有抗組胺和穩定肥大細胞膜的作用;此外,它們對多種炎性反應通路也具有抑制作用,被稱為雙重作用藥物。
1、奧洛他定(olopatadine):一種新型速效、長效雙重抗過敏藥,兼具高選擇性抑制H1r的活性和穩定肥大細胞膜的特性,同時還能抑制結膜上皮細胞和肥大細胞對IL-6、IL-8、腫瘤壞死因子等炎性因子的釋放。給藥後3~5min起效,在治療過敏性結膜炎中具有明顯止癢、減輕結膜充血的作用,療效可持續8h以上。
局部滴眼液濃度為0.05 %~0.10 %,每日2 次。臨床應用顯示0.1 %奧洛他定治療過敏性結膜炎比2 %奈多羅米、0.025 %酮替芬等滴眼液更有效,耐受性也好;不足5 %患者有短暫燒灼感、眼乾、刺痛、異物感等。
2、酮替酚(ketotifen):屬苯丙烷七噻吩藥物,具有明顯穩定肥大細胞膜和H1r拮抗作用,並抑制白三烯等慢反應物的形成,從而抑制此類介質引起的組織水腫和滲出,具有較強的抗過敏作用。0.025 %~0.050%酮替芬滴眼液的用法為每日4次。
3、氮卓斯汀(azelastine):H1r阻斷劑,同時還可以穩定肥大細胞膜,降低嗜酸粒細胞和T淋巴細胞的活化,抑制多種炎性介質釋放,降低黏附因子表達。最初用於口服或滴鼻治療過敏性鼻炎,2000年美國FDA批准用於治療過敏性結膜炎,止癢效果較好,同時還可起到預防的作用。
0.05%氮卓斯汀滴眼液對各種類型的過敏性結膜炎有明顯療效,起效較快,持續8~10h,可顯著減輕瘙癢、充血、球結膜水腫及流淚等症狀和體徵。滴眼後約20 %患者有味覺異常感。
4、奈多羅米(nedocromil):曾被認為是肥大細胞膜穩定劑,現在認為它具有H1r阻斷和穩定肥大細胞的雙重作用;同時還能抑制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細胞、巨噬細胞、肥大細胞及血小板等多種炎性細胞的活化和聚集,能抑制過敏早期和後期的結膜充血和水腫,眼瞼水腫及嗜酸性細胞的浸潤。2000年在美國獲FDA批准上市。
2%奈多羅米滴眼液用於治療VKC和其他過敏性眼病;80% SAC患者應用後可以明顯改善症狀和體徵。奈多羅米滴眼液用後有暫時的眼部刺激和燒灼感。
四、非甾體類抗炎藥(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
NSAID通過抑制環氧化酶合成而抑制前列腺素產生,具有抗炎、止癢的作用。眼局部應用的非甾體類抗炎藥包括酮咯酸、雙氯芬酸、氟比洛芬等。臨床研究證實這些藥物可以減輕VKC和季節性抗原引起的眼癢和結膜充血等症狀,但應注意這些藥物本身對眼表有刺激性和毒性,部分患者對藥物本身過敏。
五、局部血管收縮劑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眼局部縮血管劑主要是唑啉類衍生物,包括羥甲唑啉和萘甲唑啉,二者是一類具有血管收縮作用的擬交感藥物,直接作用於血管平滑肌的α腎上腺素受體,引起血管收縮,減輕炎性反應引起的充血和水腫,但對減輕過敏無效,通常需要與抗組胺藥同時使用或使用抗組胺-縮血管複方製劑。
羥甲唑啉和0.025%萘甲唑啉局部應用後可明顯減輕結膜充血,數分鐘內起效,適應於各種類型的眼表過敏性疾病,每次1~2滴,每日3~4次。
局部應用血管收縮劑的不良反應包括眼灼熱、刺痛及瞳孔散大,因此閉角型青光眼患者禁用,高血壓、心律不齊、甲亢等患者慎用。長期應用患者還可出現反跳性充血或藥物性結膜炎。
六、糖皮質激素
經上述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者,可考慮加用糖皮質激素,它通過抑制炎性細胞介質的釋放、抑制淋巴細胞和補體系統、減少抗體形成、抑制吞噬、穩定溶酶體膜等多個途徑發揮免疫抑制作用。但是,長期局部應用有升高眼壓、感染復發及併發白內障等副作用。糖皮質激素僅適用於重症過敏性眼部疾病的短期治療,可大劑量短期衝擊,症狀控制後減量至停藥,同時加用其他抗過敏藥物維持療效。
近年來一些新的糖皮質激素相繼問世,它們具有較好的抗炎和抗過敏活性,而升高眼壓等副作用較輕。
1、利美索龍(rimexolone):是強的潑尼松龍的衍生物,進入前房後迅速失活,是可局部代謝的糖皮質激素,體內代謝產物無沒有活性,不良反應相對較少,引起眼壓升高的發生率和程度低於1%潑尼松龍和0.1%地塞米松,與0.1%氟米龍相當。
1%利美索龍用於治療中至重度過敏性眼部疾病,每日4次,長期應用也可導致晶狀體後囊混濁,誘發眼部感染。
2、氯替潑諾(loteprednol):能抑制多種刺激引起的眼部炎性反應,其作用機制是誘導磷脂酶A2抑制蛋白的合成,從而抑制磷脂酶A2的活性,使膜磷脂不能轉化為花生四稀酸,阻斷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等合成。體內氯替潑諾很快能被組織內的酯酶水解,極易排出體外。局部滴眼後在角膜內即發生代謝,所以房水濃度極低,引起眼壓升高的機會很小。
0.2%或0.5%氯替潑諾可有效治療急性過敏性結膜炎,也可作為預防用藥,為美國FDA首次批准用於治療過敏性結膜炎的糖皮質激素,每日4 次。長期應用該藥也可致眼壓升高,但發生率低於潑尼松龍;也可導致白內障形成、繼發眼部感染、傷口癒合延遲等。角鞏膜變薄者使用該藥可導致穿孔。
七、免疫抑制劑
1、環胞素(cyclosporine,CsA):一種從真菌中提取的免疫抑制劑,局部應用可抑制Th2淋巴細胞的增殖和IL-2的生成;同時還能抑制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對組胺的釋放,並減少嗜酸性粒細胞在結膜內的聚集和作用。局部0.5%~2.0% CsA滴眼液,每日4次,可用於治療嚴重的VKC,減輕VKC患者結膜乳頭的增殖 。對糖皮質激素依賴的患者,CsA可替代糖皮質激素或減少糖皮質激素用量。
2、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同時具有極強的免疫抑制作用,主要抑制T淋巴細胞激活和增殖,抑制淋巴因子的產生;同時還能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和其他炎性介質。0.1%FK506眼液滴眼能明顯減輕過敏性結膜炎的症狀和體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