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我國衛計委2014年的數據顯示,我國0-6個月嬰兒的純母乳餵養率為27.8%,低於國際38%的平均水平。為甚麼我國母乳餵養率如此之低?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媽媽奶水不足終結了母乳餵養。奶水不足困擾了很多哺乳期媽媽,產後催奶顯得尤為重要。
產後儘早開奶
一般在產後3-5天,新媽媽會開始“下奶”,但寶寶的吮吸並不是從媽媽下奶時才進行,新生兒降生後半個時小內就應吸吮媽媽乳頭,即使剛開始沒有乳汁分泌。但儘早建立催乳反射和排乳反射,能促使乳汁來得早且多。
若開奶遲會增加母乳餵養失敗的幾率。母乳餵養的成敗在於寶寶出生後的1-2周,這期間,媽媽的意志力是決定性因素。媽媽需要克服寶寶開始吮吸乳頭時的疼痛,以及脹奶的疼痛,積極地“按需餵養”,讓乳房充分地接受到來自寶寶的吸吮信號,是新媽媽最重要的事。
產婦進補有講究
很多媽媽產後會開始喝湯催奶,事實上,媽媽產後不要急於進補,豬蹄湯、鯽魚湯等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會使初乳過分濃稠,引起排乳不暢,分娩後的第一週內食物宜清淡,應以低蛋白、低脂肪的流質為主。此後可適當增加營養,可根據個人口味、平時習慣,適當多吃一些促進乳汁分泌的食物。
根據媽媽身體進補
其實,喝湯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新媽咪剛剛承受了分娩的痛苦,為了保證寶貝對初乳的需求,沒晝沒夜地哺乳,消耗了大量的能量。此時,新媽咪面臨產後儘快恢復體力,為此更重要的是儘早正常飲食,適當飲湯,保證身體的恢復。而不要為了下奶,特意喝大量的湯水,而能量攝入不足,反而導致新媽咪身體的虛弱。
若是身體狀況好且產後初乳量較多的新媽媽,可適當推遲喝催奶湯的時間,喝湯量也可適當減少,以免因乳房過度充盈、淤積而產生不適,甚至發生急性乳腺炎。但若新媽媽產後各方面情況比較差,則可適當早一點進食催奶湯,進食的湯量應根據其身體狀況而定,防止新媽媽因胃腸負擔過重而引起消化不良。
哺乳期飲食要均衡
媽媽的乳汁歸根結底來源於吃下去的食物,餵奶媽媽要講究食譜的科學性。因此,哺乳期間不可偏食。媽媽們一般比較注意食物的量,但是很少注意種類。我們建議母乳餵養的母親每週要吃50種食物,不要只喝湯不吃肉,也不要只吃肉喝湯不吃蔬菜,應保證水果蔬菜、肉禽蛋等種類豐富的菜餚,讓媽媽營養均衡。
寶寶的吮吸很重要
當胎盤娩出以後,腦垂體開始分泌催奶素,促使腺泡分泌乳汁。但要乳汁順利排出,還需要通過寶寶的吸吮來刺激乳房分泌催產素,即寶寶吸吮越多,乳汁分泌量越多。因此,如果產後不及時給寶寶哺乳,乳頭得不到吸吮刺激,這兩個反射就不能及時建立,乳汁不能排出,泌乳將受到抑制。所以,要想產奶多,最為關鍵的,就是寶寶的吸吮刺激。
儘量排空乳房
為了保證充分地吸吮,寶寶每次的吃奶時間應不少於15-20分鐘,在每次充分哺乳後媽媽應擠淨乳房內的餘奶,使乳腺管保持通暢,乳汁的分泌排出就不會受阻,這樣能促進乳汁分泌增多。乳汁排空後乳房內張力降低,乳房局部血液供應好,也避免了乳導管內過高的壓力對乳腺細胞和肌細胞的損傷,從而有利於泌乳和噴乳。
雙乳交替餵養
在給寶寶哺乳時,左右兩側乳房應該交替進行,並且調整到每次哺乳剛好吸盡雙乳奶水時為佳,這樣不會因奶水過剩而導致感染的機會增加,也不會出現奶水不足,還可以防治過度奶水分泌導致將來乳房鬆弛、萎縮。並且可以防止媽媽的兩個乳房大小不一,影響美觀。
適當的乳房護理很必要
按摩:媽媽可以在每次哺乳前,用溼熱毛巾覆蓋在左右乳房,兩手掌心按住乳頭乳暈,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輕輕按揉15分鐘,通過乳房的按摩能促進催乳素和催產素的分泌,這樣可以幫助媽媽的乳汁進入乳竇,促使下奶及減輕乳脹。
穿著:哺乳期媽媽應穿著全棉材質內衣,過於修身的內衣會壓迫乳房,影響泌乳。
有些禁區要注意
產後瘦身會影響泌乳:有些上班族的媽媽,為儘快恢復體型以便投入工作,產後便著力控制飲食,爭取最短的時間把孕期增加的體重減下去。很多新媽咪可能不知道,產後立刻減少飲食,會造成乳汁分泌不足。
奶水不是攢出來的:正常情況下,奶水肯定是越吃越多的。有些媽媽為了寶寶能多吃點奶,會刻意減少餵奶次數或時間以儲存奶水。這是錯誤的,只有把乳房的乳汁吸空,才能保證隨時分泌。
不要使用奶嘴:有些新媽媽在脹奶的時候,會用吸奶器吸奶,然後再用奶瓶喂寶寶,這樣寶寶會產生“奶嘴依賴”,繼而放棄費勁地吸吮媽媽乳頭。隨著寶寶吸吮刺激的減少,媽媽分泌的乳汁也會逐漸減少。
母乳的分泌量與媽媽的精神狀態密切相關,過度緊張、憂慮、憤怒、驚恐等不良精神狀態會引起乳汁分泌減少。媽媽要保持精神愉快,對母乳餵養抱有信心,注意勞逸結合,保證足夠的睡眠和休息,保持心情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