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是粘膜表面隆起的增生物,屬於良性腫物。息肉在人體的許多部位均可出現,如鼻息肉、聲帶息肉、消化道息肉。消化道息肉中最常見的是大腸息肉。部分大腸息肉在某些因素的長期刺激下有一定的癌變傾向,但不是所有的大腸息肉都會癌變。不同種類的大腸息肉,癌變機會有大有小:
1.腺瘤樣息肉 又稱息肉樣腺瘤,多見於45歲以上的中年人。但有一種遺傳性家族性腺瘤病,又稱“家族性多發性息肉”,多在青少年時期發病。
腺瘤樣息肉的主要症狀是出血。出血常附在糞便表面,顏色鮮紅。長期慢性出血,可導致貧血,但80%以上的患者無明顯症狀。
腺瘤樣息肉可以演變,一般小的腺瘤樣息肉癌變機會小,大的腺瘤樣息肉癌變機會大,所以腺瘤樣息肉應及時治療。未發生癌變的腺瘤可用電灼、冷凍療法或手術切除。
家族性腺瘤病有一定的家族遺傳因素,常發生於同一家族內。本病多在12一14歲開始發病,癌變機會很大,常在發現息肉症狀後10—15年惡變,多數患者在40歲以前死於大腸癌。
2.乳頭狀腺瘤 常單個獨生,形如隆起的乳頭,瘤體較大,最大的長達15釐米。本病的症狀主要是腹瀉,糞便中帶有大量粘液或僅有粘液排出。
乳頭狀腺瘤的癌變率也較高,在20%一30%之間,其治療方法和腺瘤樣息肉基本一樣。
3.黑斑息肉病本病有三大特點,一是有家族遺傳性;二是病人有皮膚、粘膜色素沉著,表現為口腔粘膜、口唇周圍、面頰及指甲下有黑色素斑;三是胃腸道有多發性息肉。
黑斑息肉病的息肉可發生在小腸、結腸和胃,癌變機會很小。處理方法是經常複查,如有惡變傾向,應及時手術切除。
4.兒童性息肉 發生在2—8歲兒童的大腸息肉叫做兒童性息肉。兒童性息肉的主要症狀是便血,有時排便時息肉可從肛門脫出,排便後可縮回肛門內,反覆出血會導致兒童貧血,影響生長髮育。
兒童性息肉不會癌變,多在青春期前自行脫落,也可用結紮切除。
5.增生性息肉 是大腸中最常見的息肉,表現為腸粘膜上的小隆起,一般直徑約半釐米。這種息肉多無臨床症狀,也不轉變為癌,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
6.炎性息肉 又稱“假息肉”,是由於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病、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腸結核等炎性刺激而引起的炎性反應性增生。
炎性息肉一般不惡變,但如果炎症反覆發作,長期刺激,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也可能發生癌變,所以對這種腸道疾病也應及時徹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