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手術療法 仍為本型的基本療法,尤其是在早期的中央型(上肢型)及前中央血管型(四肢型)患者,約近半數病例可獲得較明顯的療效。但在進行中應密切觀察病情,切忌任何粗暴的操作及手法。一旦病情加劇,應及早施術,以防引起脊髓變性。
2.手術療法
(1)手術病例選擇:
①急性進行性頸脊髓受壓症狀明顯、經臨床檢查或其他特種檢查(MRI、CT檢查等)證實者,應儘快手術。
②病程較長、症狀持續加重而又診斷明確者。
③脊髓受壓症狀雖為中度或輕度,但經非手術療法治療1~2個療程以上無改善而又影響工作者。
(2)手術入路及術式:視病情、患者全身狀態、術者技術情況及手術操作習慣不同等選擇最為有效的手術入路及術式。
①手術入路:對以錐體束受壓症狀為主者,原則上採取前方入路。而對以感覺障礙為主、伴有頸椎椎管狹窄者,則以頸後路手術為主。對兩種症狀均較明顯者,視術者習慣先選擇前路或後路,1~3個月後再根據恢復情況決定需否另一入路減壓術。
② 手術術式:對因髓核突出或脫出所致者,先行髓核摘除術,之後酌情選擇界面內固定術、植骨融合術或人工椎間盤植入術。對因骨刺壓迫脊髓所致者。可酌情選擇相應的術式切除骨贅。施術椎節的範圍視臨床症狀及MRI檢查結果而定,原則上應侷限於受壓的椎節。後路手術目前以半椎板切除椎管成形術為理想,操作時應注意減壓範圍要充分,儘量減少對椎節穩定性的破壞。
(3)視每例手術為第一次:每位外科醫師都應該如此,包括高年資者。作者施術已近半個世紀,但仍然牢記恩師屠開元教授“視每次手術為第一次”的教誨。應盡全力提高療效,並將手術併發症降低到最低點。
(4)重視手術後護理、後繼治療及康復措施:應像對待手術一樣認真,切不可因掉以輕心而發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