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動力性因素。椎節失穩、鬆動,後縱韌帶膨隆、皺褶,髓核後突和黃韌帶肥厚前凸等突向椎管腔而致脊髓受壓。這些情況可因體位的改變而消失。
(2)機械性因素。椎體後緣骨質增生,髓核突出或脫出後形成粘連、機化,可造成對脊髓的持續性壓迫,或當頸椎活動時,脊髓在凸出部位來回磨擦,均可使脊髓受壓或受刺激而產生症狀。
(3)血管因素。脊髓的血液供應是保持脊髓完成各種複雜活動的重要基礎,一旦某些血管因遭受壓迫或刺激而出現痙攣、狹窄,相應支配區缺血,產生癱瘓症狀。
(4)先天發育因素。頸椎椎管矢狀徑先天性發育狹窄也是不容忽視的原因。
下肢症狀往往是脊髓型頸椎病的主要症狀和早期症狀,是由上述病因對錐體束的直接壓迫或局部血液供應減少、中斷所致。若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有時可呈進行性加重,嚴重時可出現呼吸困難、大小便失禁、性功能喪失及痙攣性癱瘓等後果。當然,有部分脊髓型患者,也可由於錐體束深部被累及,而首先出現以上肢症狀為主,然後才波及下肢。上肢症狀主要為手的動作笨拙、細小動作失靈(穿針、寫字發生困難)、手抓握功能降低、持物墜落等。同時,脊髓型還有生理反射異常、病理反射出現等體徵。如上肢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肱橈反射和下肢膝反射、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早期可亢進或活躍);腹壁反射、提睪反射、肛門反射減弱或消失;霍夫曼徵、掌頦反射及林米特徵(即屈頸試驗,患者直立,屈頸或伸頸片刻,即出現上肢觸電樣麻木,並沿軀幹向下放射到小腿及足部)陽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