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願意吃飯,進食少,這是許多家長所擔心的。在醫院的兒童保健門診,以“厭食”為主訴前來求醫問藥者,佔了很大的比例。這些孩子果真得了厭食症嗎?
厭食,其實是指由於不良的飲食習慣或各種急、慢性疾病引起的食慾不振,食量顯著減少。嚴重的厭食,可影響生長髮育,造成營養不良。但厭食要與畏食區別開來。雖然這兩者都是食量減少,但畏食者的食慾正常,飢腸轆轆。只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譬如口咽潰瘍、牙痛、吞嚥困難或腹痛等原因,進食時覺得不適,畏懼和拒絕進食而致食量減少。這些患者在消除了上述病因後,食量便可恢復正常。
有些家長總喜歡將自己的小孩與鄰居、同事的小孩相比,自己兒女的食量稍少,便懷疑小孩“厭食”;或喜歡人為地給小孩定個食量標準,達不到標準,就認為是“厭食”。殊不知,每個小孩的消化吸收能力、熱量的消耗有個體差異,所需營養素的量也不同,是不能一概而論的。只要小孩的體重增長合乎標準,精神、反應佳,所進食的量,就已合乎他自己的需要。如果強迫進食,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甚至弄出個厭食症。
大多數的厭食症與不良的飲食習慣有關。因此,對真正的厭食症患兒,首先要檢查一下,該患兒平素有無零食過多?餐前有無飲用大量的飲料?進食時有無注意力不集中,例如邊聽故事、邊看電視邊吃飯等情況。這種不良的習慣,可以擾亂或抑制胃酸及消化酶的分泌,從而使患兒食慾減退。
其次,部分患兒的厭食,是家長長期強迫進食的惡果。這些家長往往不瞭解小兒個體之間食量及體重增長的差異性,不瞭解小兒的增長速度及食量的增加速度等,均隨年齡的增長而減慢;不瞭解某些小孩體格瘦小是家族遺傳的正常現象;更不瞭解小孩也需要經常換換胃口,不願意長期進食一種固定的食物。因此,他們常常過分擔心小兒營養不足,體重增長不快,進食量過小等等,進而採用“高壓政策”,甚至竹鞭在握,動輒責罵,強迫小兒進食。這種做法,大大影響了小兒的情緒,產生了“進食等於受罪”的錯覺,並逐漸形成了條件反射性拒食,最終發展成厭食。
另外,多種急性、慢性疾病常常伴有厭食,這可能與發熱、病原體毒素的作用有關。身體各系統、器官有病,尤其是消化系統受累時,均可使消化機能降低。所以小兒厭食,要及時找醫生診治,不應胡亂用藥,以免耽誤病情。缺鋅也可導致厭食,若厭食的小兒找不到其他可以解釋的原因時,可做血鋅或發鋅的濃度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