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和溼度變化
溫度上升或溼度增加,外耳道軟骨段皮膚的角質層吸收水分、細胞間發生水腫,常可導致耵聹的化學變化和耵聹腺管栓塞,耵聹排出減少,從而降低了耵聹應有的防禦作用。
外耳道皮膚pH值改變
健康人的外耳道皮膚稍偏酸性。如外耳道進水或使用不當的滴耳液,可使外耳道pH值轉為鹼性,使抵抗力下降,外耳道皮膚變得脆弱,容易遭受細菌等的入侵。隨著外耳道pH值的增高,這就給微生物的入侵創造了有利條件,特別是給假單胞菌屬創造了一個合適的生長環境,多數細菌能在皮膚有輕微損傷的情況下入侵皮膚,通過皮膚分泌系統穿過真皮進入皮下組織,形成瀰漫性外耳道炎。
中耳炎分泌物的刺激
慢性中耳炎、長期外耳道流膿,膿性分泌物的持續刺激,常可導致外耳道皮膚受損。
挖耳
許多人有不良的挖耳習慣,常用手指、特別是用長指甲挖耳時,更易損傷外耳道表皮。用髮夾、火柴棒、牙籤、鑰匙等硬物挖耳,經常有損傷外耳道皮膚的可能。外耳道皮膚的直接損傷和汙染常導致細菌感染。
變態反應
在許多疾病中,變態反應起著重要作用,外耳道也存在過敏變態反應,並常在此基礎上繼發感染。
全身性疾病
如糖尿病,內分泌功能紊亂,貧血等也是致外耳道皮膚感染的原因。
細菌學研究指出,細菌性外耳道炎中,外來菌是主要的細菌來源。從正常外耳道分離出來的細菌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和棒狀桿菌屬,而假單胞菌在正常外耳道中很少被發現。這也就提示外來細菌在正常外耳道寄生、繁殖,並引起感染,其中環境因素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革蘭陰性細菌是在病態外耳道炎中最容易被培養出來的細菌,其中假單胞菌佔33%~66%,腸球菌和變形桿菌也是經常被培養出來的細菌。葡萄球菌是最常見的革蘭陽性細菌,也是外耳道疾病中最常被培養出來的病原微生物之一。在瀰漫性外耳道炎中,真菌和酵母菌也時有發現,佔培養率10%,但無明確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