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肝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90%為肝細胞肝癌(HCC),另外10%為膽管細胞癌和肝細胞膽管細胞混合癌。我國屬肝癌高發區,我國大陸年新發肝癌病例佔全球新發數的43 %,而死亡人數佔45%。九十年代起,肝癌已上升為我國第二位癌症殺手,好發於40~49歲年齡群男性。目前認為與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黃麴黴素、飲用汙水、寄生蟲感染等有關。
一、臨床表現
1、病史:病毒性肝炎(90%)、肝硬化,酗酒、進食黴變食物、飲水汙染、家族史、高發區等病史,病程進展快。
2、症狀:早期可無自覺症狀,中晚期可出現肝區痛、納差、乏力、消瘦、腹脹、發熱、黃疸等。
3、體徵:腫瘤較大時可觸及上腹腫塊,不規則、質硬,表面不光滑,晚期可出現貧血、黃疸、腹水等,併發破裂出血時可有急性腹膜炎體徵和失血性休克。
4、旁癌綜合徵:由肝癌組織本身製造和分泌的異位激素所導致,如低血糖症(10~30%),紅細胞增多症(2~10% ),高鈣血癥,高纖維蛋白原血癥等。其他旁癌綜合徵尚有高脂血症、血小板增多症、皮膚卟啉病、高血糖症等。
二、輔助檢查
1、實驗室資料:
(1)血常規檢查可有脾功能亢進表現。
(2)特異性檢查:甲胎蛋白(AFP):對流電泳法陽性或放免法測定>400mg/ml,持續四周,或>200mg/ml,持續八週,並排除妊娠、活動性肝病及生殖腺胚胎源性腫瘤可確診原發性肝癌。鹼性磷酸酶(ALP)增高和r-谷丙氨酰轉肽酶(r-GT)升高而無黃疸。此外,5―核甘酸二脂酶同功酶V升高,α-抗胰蛋白酶(α-AT)增高,異常凝血酶原>250μg/L等也有一定意義。
(3)肝功能及病毒性肝炎抗原抗體系統檢查:肝功能異常及乙肝、丙肝標誌物陽性。
2、影像學資料:
(1)超聲檢查:可顯示腫瘤的大小、形態、所在部位、腫瘤血流狀況以及肝靜脈或門靜脈內有無癌栓等,其診斷符合率可達90%以上,能發現直徑1.5cm或更小的病變,是目前有較好定位檢查方法,廣泛應用於手術前和術中。小的肝癌(<3cm=可表現為低迴聲,較大的肝癌則表現為等回聲或高回聲或混合回聲,部分可見周圍回聲暈。超聲造影檢查可見典型的動脈期整體均勻或不均勻增強的強回聲而門脈期或實質期退出的“快進快出”表現和滋養動脈及抱球狀包繞並進入瘤內的新生血管特徵。
(2)CT檢查:可檢出直徑2.0cm的早期肝癌,應用增強掃描可提高分辨率,對肝癌的診斷符合率在90%以上。平掃絕大多數肝癌表現為低密度,檢出率低(20%-40%);增強掃描呈“快進快出”像動脈(A)期快速強化(檢出率為86 %);門靜脈期大多數呈低密度, 有時有小的環狀強化(檢出率為67 %);延遲期掃描可以更清楚的顯示病灶邊界(檢出率為72%);三期掃描平均靈敏度為89 %,特異性為99 %。 延遲碘油造影CT 檢查,1―3周後見碘油積聚區。
(3)MRI檢查: 在T1加權圖像上,呈低信號佔 2/3,呈高信號,佔1/3;在T2加權圖像上,絕大多數的肝癌呈不均勻的高信號區 ;癌栓時T1加權圖為中等信號強度,T2加權圖呈高信號強度;造影圖像上,原發性肝癌呈高信號區。
(4)選擇性肝動脈造影及數字減影技術(DSA):是一種靈敏的檢查方法,可顯示直徑在lcm以內的肝癌,但為有創檢查,不屬於常規檢查項目。動脈期可顯示腫瘤血管增生紊亂,毛細血管期顯示腫瘤團狀染色是小肝癌的特徵性表現;動脈期造影劑積聚在腫瘤內排空延遲呈“腫瘤湖”圖像, 動脈期顯示門靜脈影提示動靜脈瘻。
三、臨床分型
1、瀰漫型:癌結節小,呈瀰漫性分佈。
2、塊狀型:癌腫直徑大於5M,其中大於10M者為巨塊型。
3、結節型:癌結節直徑小於5M。又可分為:⑴單結節型:單個癌結節,邊界清楚有包膜。⑵融合結節型:邊界不規則,周圍衛星結節散在。⑶多結節型:分散於肝臟各處,邊界清楚或不規則。
4、小癌型:單個癌結節直徑小於3M,或相鄰兩個癌結節直徑之和小於3M,邊界清楚常有明顯包膜。
臨床分期
Ⅰa:單個腫瘤最大直徑≤3cm,無癌栓、腹腔淋巴結及遠處轉移;肝功能分級Child A。
Ⅰb:單個或兩個腫瘤最大直徑之和≤5cm,在半肝,無癌栓、腹腔淋巴結及遠處轉移;肝功能分級Child A。
Ⅱa:單個或兩個腫瘤最大直徑之和≤10cm,在半肝或兩個腫瘤最大直徑之和≤5cm,在左、右兩半肝,無癌栓、腹腔淋巴結及遠處轉移;肝功能分級Child A。
Ⅱb:單個或兩個腫瘤最大直徑之和>10cm,在半肝或兩個腫瘤最大直徑之和>5cm,在左、右兩半肝,或多個腫瘤無癌栓、腹腔淋巴結及遠處轉移;肝功能分級Child A。腫瘤情況不論,有門靜脈分支、肝靜脈或膽管癌栓和(或)肝功能分級Child B。
Ⅲa:腫瘤情況不論,有門靜脈主幹或下腔靜脈癌栓、腹腔淋巴結或遠處轉移之一;肝功能分級Child A或B。
Ⅲb:腫瘤情況不論,癌栓、轉移情況不論;肝功能分級Child C。
四、治療原則:外科手術切除是PHC治療的首選,根治性切除仍是提高長期生存率的最有效手段;單一的治療方法難以達到最好的效果,需要進行綜合治療;局部治療手段是手術切除必不可少的補充,上述三原則已成為大家的共識。
1、手術治療:適應於診斷明確,無明顯黃疸、腹水或不可切除的遠處轉移;肝功能代償尚好, Child-Pugh分級A級;心、肺、腎功能良好。
手術方式:
(1)根治性切除:適用於腫瘤侷限於一葉或半肝或無瘤側肝組織肥大,估計切除後剩餘肝組織能夠完全代償者。要求切除範圍至少距腫瘤邊緣2cm以上。可以為規則性肝葉、段切除,也可以為不規則肝切除。肝切除量:肝功能正常者不超過70%,中度肝硬化者不超過50%, 肝功能異常經積極處理後仍不能達到Child-Pugh A級者,不宜行肝切除術。
(2)姑息性手術:適用於多發而散在、已發現有遠處轉移但可以切除的患者。主要方法有肝癌局部切除,聯合轉移灶切除,肝動脈結紮、插管術,門靜脈、膽管癌栓取出術等,可達到延長生存期和減輕症狀的目的。
(3)局部消融治療:開腹和腹腔鏡下局部消融治療具有定位更準確、對周圍臟器可達到有效保護,損傷幾率更小的優點。適用於腫瘤靠近膈頂、腹腔其他重要臟器、膽囊等的小病灶(<5cm)而有手術切除禁忌的患者,或腫瘤多發(<4個),位置散在,或手術已切除主體腫瘤的殘餘小病灶,或無法手術切除的病灶。
①化學消融治療:應用化學制劑如無水乙醇、15%~50%醋酸、高溫(60℃)蒸餾水、高溫鹽水 、高溫化療藥物等進行瘤體內注射,使局部細胞脫水、蛋白質凝固、血管閉塞,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②熱消融技術:通過各種技術,使腫瘤局部溫度升高到40℃以上,並維持一段時間,使局部細胞熱凝固壞死。目前常用的有射頻消融(RFA)、激光熱消融(LTA)、高能聚焦超聲(HIFU )、微波熱凝固治療(WCT)等,臨床常用的為射頻消融,目前已發展為應用第三代中空冷凝電極針,消融範圍可達直徑7cm,對於小的肝癌尤其是(<3cm)肝癌,可以達到與手術切除一樣的效果。
(4)肝移植:目前尚無統一的適應症標準,國際上廣泛應用有Milan 標準或美國UCSF 標準。國內有人也在推行上海標準和杭州標準等。要求病人全身情況符合:無明顯心、肺、腎等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肝功能異常Child-Pugh為C 級,或長期為B 級;無肝外轉移性腫瘤的基本條件。
(5)生物免疫治療:生物免疫治療繼手術、化療、放療之後,已成為為腫瘤治療的第四大治療措施。目前臨床常用的有腫瘤疫苗、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LAK)和腫瘤浸潤淋巴細胞以及干擾素、IL2、TNF等細胞因子、胸腺肽、胸腺五肽等,但其療效難以確定。肝癌基因工程疫苗、樹突狀細胞疫苗、肽疫苗、核酸疫苗等、靶向基因治療等為肝癌的生物免疫治療是目前研究的熱點,但臨床應用尚需時日。血管生長抑制劑可以干預或阻斷腫瘤新生血管的形成,目前已有TNP-470等藥試用於臨床。
(6)中醫中藥治療:是肝癌綜合治療的一部分,可結合其他治療措施,適用於所有類型肝癌治療,對控制肝癌患者病情發展,改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有一定意義,治則為舒肝理氣、扶正固本、解毒利溼、活血化瘀。中成藥有槐耳顆粒、華蟾素等。
(7)激素治療:新近研究發現肝癌細胞可表達雌激素受體,因此,有人應用三苯氧胺或加用奧曲肽治療肝癌,但確切療效有待進一步證實。
(8)放射性同位素治療:是新興的非手術治療方法,通過肝動脈注射、B超或CT引導穿刺注射、手術埋入等方法將放射性核素植入瘤體內,具有操作簡便、創傷小、毒性小、對周圍肝組織影響小的優點。目前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 有131I、90Y、188Re等。
五、轉歸與預後
肝癌是惡性度極高的腫瘤,整體預後較差,如不接受治療,一般於出現症狀後生存期在3~6月;確診後手術切除率低於30%,肝切除術後的5 年生存率總體為30%~50% ,小肝癌可達40%~80%,而姑息性切除僅12.5%,多中心報道肝切除術後5 年複發率在60%以上;肝癌肝移植術後總體5年生存率為20%~30%,有報道,如能按照Milan 標準,4年生存率可達85%。化療的有效率一般在10%左右,不超過20%,單純藥物治療少見生存5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