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百會、合谷、足三里為主穴。伴有胃痛隱隱,喜按喜溫,遇寒痛劇,泛吐清水,倦怠乏力,肢冷,便溏,舌苔白膩,脈沉細者,加神闕;伴有胃痛而脹,痛連脅肋,暖氣,吞酸,飽悶不舒,苔薄膩,脈沉弦者可加內關。
患者取仰臥位,全身放鬆。所選穴位處常規消毒後醫者持毫針針柄以小於15度內角,針尖向前沿頭皮快速刺入百會穴處帽狀腱膜下層1寸。合谷、足三里毫針直刺 1.2寸。內關毫針直刺0.7寸。百會、合谷、足三里施以快速小幅度捻轉補法約1分鐘後再溫針灸30分鐘。內關施以捻轉平補平瀉手法。醫者一手拇食中三指如持筆寫字狀,拿灸用純艾條使艾條與穴位局部皮膚成45度角,將艾條點燃端對準穴位處(點燃端的艾頭與穴位處皮膚的距離約一寸左右),以患者自覺穴位局部溫熱、術者視之泛紅但不致燙傷為原則。於神闕穴處施灸至患者自感肚腹內溫熱、舒服為度。每天針灸一次,每次針灸後患者需仰臥位休息2小時。
按 方中神闕穴位居臍中,又名臍中、氣舍、氣合、環谷、維會、命蒂等。為先天元神出入之道,其處凹陷空缺,歷代針灸醫籍均視為人體要穴。此穴屬任脈,通過經絡關係督脈“貫臍”“過臍中央”,故在肚臍眼施術可以激發經絡之氣,通過任督二脈總理人體諸經百脈、五臟六腑,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培元固本、回陽救逆、補益脾胃等功效。近代針灸名家李世珍先生認為針灸補法於百會、合谷、足三里具有補中益氣、昇陽舉陷的作用,與補中益氣湯功效相同。內關乃手厥陰心包經的絡穴,聯絡上、中、下三焦,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陰維脈,能寬心理氣,寧神和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