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1-25 16:36

  發汗利尿

  麻黃湯不僅對子宮起作用,對膀胱、腎臟也有作用,這就是我們說麻黃湯能夠發汗利尿。這個案例是我的“經方沙龍”上的案例:說有一個老太,患有焦慮、坐臥不安,一直在服阿普唑侖的。有一天牙痛,吃了阿莫西林以後,全身大腫如泥,原來很瘦弱的人,一下就變成了一個南極仙翁,頭啊腫得非常厲害,醫生用了十多天的藥,激素脫水劑都用了,都沒有效果,當時血壓130/90。結果這個醫生他給她用了甚麼藥?麻黃湯加防己、生薑、大棗,麻黃30克;一劑藥,煎三次均分三次,每八小時服一次。吃完藥以後一定要喝粥,他有黃米粥,是學張仲景用桂枝湯的方法。結果一服以後,汗出如洗,大汗淋漓,小便通利,腫消大半,很有意思血壓還有下降,本來130/90,現在變成120/85。這個老太太的老公說:這個中醫藥真是神奇!確實,中藥有這個效果。我在《中醫十大類方》裡也介紹過,趙守真先生在《治驗回憶錄》的醫案,也是全身浮腫,也用麻黃湯取效。

  醒腦開竅

  麻黃湯不僅對下面的器官有效,對上面的大腦也有作用。麻黃湯可以用來治療煤氣中毒,這是《新中醫》的報道:說有一個男子煤氣中毒,雖然經過搶救甦醒,但是醒了以後還是很難受啊,頭暈、頭痛、胸悶、煩躁、記憶力減退、精神恍惚,用麻黃湯:麻黃、甘草各15克、桂枝、杏仁各10克,只用一劑藥,一身汗出,精神清爽如常。吃麻黃後腦子清爽,這個我經常試的。我有時候感冒的話,有時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有時用葛根湯,服用以後一般半夜裡汗一出,第二天早晨起來腦子非常清爽。所以說,麻黃興奮,能夠醒腦。

  治中風 值得我們現在關注的,是麻黃類方能否治療中風這個問題。現在我們治療中風,老是說肝陽上亢,不敢用麻黃類方。其實中風是可以考慮使用麻黃及其類方的。《金匱要略》裡面的“還魂湯”,麻黃、杏仁、甘草,治療甚麼呢?卒蹶暴死,也就是突然倒地死亡。這裡面就包括中風。《古今錄驗》續命湯,能治療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等一下黃仕沛先生還要專門來講這個問題,他用續命湯用得非常好,用來治療多發性硬化、帕金森氏病、急性神經炎、脊髓膜瘤等,這個方他用得好,等下他來講。小續命湯《千金方》裡面有記載,就是用來治療中風的。徐靈胎先生在《洄溪醫案》也講過,他治療中風就是小續命湯加大黃,但是我們現在都不敢用。

  我上次看到一個資料,上海許士驃先生,他重用麻黃來治療中風,無論是出血性的、梗塞性的,或者混合性的,他都用他的一張自擬方,叫通腦方。甚麼組成?麻黃、桂枝、甘草、細辛、川芎等。他觀察用了這張方以後,沒有出現血壓升高,也沒有出現心跳加快。他說只要配伍得當,不會出現副反應。這個案例是趙士驃先生的。他說91年,有個大學教授,姓趙的,突患中風,CT診斷是腦內水腫。他給他用通腦方,重用麻黃20克,經過半個月的治療,中風偏癱明顯改善,治療一個月以後,偏癱恢復正常。CT複查,腦內水腫已經消失。看了很振奮。

  下面我說一個我的案例。前不久,來了一個不能走路的病人,一箇中年婦女,查下來,說脊髓裡面佔位,是腫瘤,沒法治。我給她用的甚麼?麻黃附子細辛湯,加上黃芪桂枝五物湯和懷牛膝。她不能走路,硬拖著過來的。後來說,就這一劑藥吃了以後,腰就慢慢能夠動了,後來就能下地走路,再去複查,說沒有佔位了,說不是腫瘤了。這個病屬於中醫的風痱。因此,麻黃類方治療風病值得我們重視。

  治銀屑病

  銀屑病有個特點,夏天病輕,秋冬病重,出汗了,它的病就好,不出汗了,病就重。我用這張方子用的不錯的。方是桂枝茯苓丸合上桃核承氣湯,再加上生麻黃,方中有麻黃,有桂枝,有甘草,其實是麻黃湯加味方。這個方子,即開又瀉,還加活血。全方沒有哪一味藥不是通的,治療銀屑病,效果很好。徹底根治我不敢說,至少能迅速控制病情。剛才看到網上給我來的一個反饋消息,一個姑娘,非常嚴重的玫瑰糠疹,老是治不好,就用這個方子,解決了。

  麻黃湯其實很溫和

  麻黃湯其實是個溫和的發汗劑,為甚麼這麼說呢?原因就是裡面有桂枝、甘草,桂枝、甘草是桂枝甘草湯,張仲景用來治療“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怎麼會發汗過多呢?沒用準!大量地出汗心悸、失眠,這個是麻黃服用過量出現的一個不良反應,桂枝、甘草能夠抑制和解除這種不良反應,這是古人的經驗和智慧,大大地提高了麻黃湯的安全性。所以,在使用麻黃時一般最好要配上桂枝和甘草。

  方證思維

  用麻黃方,必須使用一種思維,我們叫方證思維!今天上午馮老講的,就是講這種思維方式,就是方證對應,就是叫“有是證,用是方”。惲鐵樵怎麼會學醫的?就是因為兩個兒子都是傷寒證夭折,他開始研究《傷寒論》。結果第四個兒子也發病了,發熱、無汗、喘,請了很多的醫家,都是用豆豉、梔子、桑葉、菊花、杏仁、貝母啊,那時的上海灘上,很多醫生都喜歡這麼用。我估計是小兒肺炎。結果吃了以後,症狀越來越重。惲鐵樵先生焦急不安,徹夜繞室躊躇,在屋子裡邊踱來踱去啊,一直到天微亮的時候,他說:“與其坐而待斃,不如含藥而亡”!這個病,這個無汗而喘,不就是《傷寒論》上講的那個麻黃湯證嗎?麻黃湯:麻黃七分,桂枝七分,杏仁三錢,炙甘草五分,服下去以後,汗出喘平,好了。從此,先生篤信經方。他用的甚麼思維?就是方證思維!這次我們在南陽開會的時候,婁紹坤先生專門就中醫的這個方證思維作了闡述。方證思維是一種野性思維,是一種原始思維,是宏觀的整體的思維方式。比現在的理性思維好得多。現在的中醫學給人的都是甚麼?甚麼“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啦,甚麼“補脾不如補腎”啦,甚麼“久病多虛,久病多瘀”,甚麼“無痰不作眩,無虛不作眩,無瘀不作眩”等等。這些理性思維框住了你以後啊,你的眼睛甚麼都看不見了。我們用經方,就是用眼睛去觀去看,靠直覺。用經方,精神一定要好,睡眠要充足,這個時候你才能在芸芸眾生中間,你辨認出來該用甚麼方子。如果你沒有睡好覺,昏昏沉沉,或喝了酒,你要看病是不行的,這就是我們要這種直覺的思維方式。我記得在日本京都看坂口弘先生看病,他看病之前,要搓搓臉,挺挺胸,“嘿、嘿”叫幾下,待精神振作,就是這個道理。眼,目清亮,這樣看病才能看得清楚。

麻黃類配方的臨床應用(3)相關文章
學經方,是需要經驗共享的。所以,我一直主張大家有經驗要毫無保留地貢獻出來,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地共同提高。今天呢,我也來介紹一些臨床應用的經驗,還有一些我收集到的資料,主題是講一講麻黃類方的臨床應用。在座都有不少臨床高手,在麻黃的應用方面你們都有獨到的經驗,我只是拋磚引玉,希望引起大家對麻黃方的重視。關於麻黃麻黃是我們中國一種傳統的發汗藥、平喘藥、利水消腫藥,同時也是一種興奮劑。大家知道,冰毒主要來
發布於 2022-11-25 16:46
0評論
無汗除了黃腫以外還有一條,無汗。甘草麻黃湯吃了以後,張仲景強調一定要“重覆汗出,不汗再服。”說明甘草麻黃湯有發汗的作用,而適合使用麻黃的,應該是無汗的。問題是甚麼叫無汗?初學中醫的人往往去問病人,你有沒有汗啊?病人說我現在沒有汗。病人的主訴不能算,無汗,要看出來。“觀其脈證”,我們要“觀”,我們要“看”。無汗的人,皮膚往往是乾燥的,而且粗糙,摸一下的話,好像有刺,或者甚至是像魚鱗,看上去臉色要發
發布於 2022-11-25 16:41
0評論
項背強葛根湯的主治非常簡單:“項背強几几”。不要以為“項背強几几”就是大椎穴那裡不舒服,我們要把“項背”延伸,頭項、腰背都在這個範圍。從後頭部一直到腰骶部,後背部的拘急感、疼痛感、倦怠感,都可以看做是“項背強几几”。我發現臨床上用葛根湯的人,有的主訴“頭項強痛”,有的主訴是“肩頸酸重”,有的主訴是“腰背痠痛”,有的主訴是“頭昏、頭重、頭暈”,甚至有的就感覺到是疲勞,說自己拖不動,說自己全身困重。
發布於 2022-11-25 16:31
0評論
麻黃是臨床常用藥物,性溫,味辛、微苦,具有發汗、平喘、利水的功效。應用上有生麻黃與炙麻黃的區別,二者的功效有一定的差別。 生麻黃:辛散作用較強,長於發汗解表利水,多用於外感風寒之惡寒發熱、頭身疼痛、鼻塞、無汗等風寒表實證,常配伍桂枝增強其發汗解表之力;還可用於風水浮腫,常配伍生薑、白朮等。 炙麻黃:用蜂蜜拌炒後,辛散作用減弱,發汗解表利水的功效減低,但宣肺平喘的作用增強,多用於肺氣壅遏所致的咳喘
發布於 2023-09-13 21:14
0評論
麻黃是發汗解表第一藥,是一個很峻猛的一個藥,所以在使用時宜小心應用。汗多及對高血壓和失眠的患者,再出現可以使用麻黃的症候時,需小心謹慎。 證候禁忌對於發汗解表藥來說,汗多的不能用,辛溫的藥一般熱證要慎用。汗是人體的津液化生的,津液受傷的人,一般使用麻黃要小心謹慎。象這樣的一些都是屬於共性的問題,解表藥原則上不宜久煎。但是今後在《傷寒論》上,大家看了麻黃都要先煎。其實麻黃相對於其他的解表藥來說,它
發布於 2023-12-20 17:02
0評論
麻黃為麻黃科值物草麻黃、木賊麻黃或中麻黃的草莖質。本品味麻色黃,故名。 早在公元一世紀前後,我國的《神農本草經》即有其能“發表出汗……止咳逆上氣”的記載,麻黃現仍為重要的平喘中藥。 作為一種傳統中藥材,麻黃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應用歷史。漢代名醫張仲景《傷寒論》中的麻黃湯一方用以治療傷寒。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列有引氣湯,用以治肺勞實、氣喘鼻脹。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也有用麻黃的方劑。 【
發布於 2023-12-20 16:48
0評論
麻黃一般分為生麻黃和炙麻黃,不同的炮製方法是麻黃產生了不同的作用,生麻黃的發散風寒作用強一些,而炙麻黃的平喘止咳作用強一些,在臨床上應該區分使用。 一般麻黃生用,我們見到的一般都是麻黃的草質莖,下面有比較粗的木質莖,很粗,面上有那種棕褐色的,或者棕色的那種比較粗的木質莖,這個長的木質莖,因為麻黃長在一些沙質地裡面,它的葉片已經退化了。其實它的葉片就包裹在它的結,麻黃的結上,已經退化成一個薄膜狀了
發布於 2023-12-20 17:08
0評論
1.用於風寒表症桂枝辛溫,善祛風寒,能治感冒風寒、發熱惡寒,不論有汗、無汗都可應用。如風寒表症,身不出汗,配麻黃同用,有相須作用,可促使發汗;如風寒表症,慎身有汗出,配芍藥等,有協調營衛的作用。 2.用於寒溼痺痛與經閉腹痛、痛經等症桂枝能溫通經脈,對寒溼性風溼痺痛,多配合附子、羌活、防風等同;對氣血寒滯所引起的經閉、痛經等症,常配合當歸、芍藥、桃仁等同用。 3.用於水溼停滯所致的痰飲喘咳,以及小
發布於 2024-02-21 06:37
0評論
【古代炮製方法】漢代有去節、碎剉和煮數沸等炮製方法(《玉函》)。宋代增加了杵末(《證類》)、酒煎(《聖惠方》)、清炒(《博濟》)、沸湯泡(《蘇沈》)、蜜炙(《衍義》)等法。元代又有炒黃、燒炭(《寶鑑》)。明代增有炒焦和薑汁浸製(《普濟方》)、炒黑(《一草亭》)、沸醋湯浸(《仁術》)、酒蜜拌炒焦法(《景嶽》)等。清代有酒洗(《暑疫》)、酒煮(《得配》)。此時,其炮製方法已達20餘種。 【現代炮製方
發布於 2023-09-13 21:01
0評論
【別名】 龍沙、狗骨、卑相、卑鹽 【來源】 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木賊麻黃或中麻黃的草質莖。8~10月間割取綠色細枝,或連根拔起,去淨泥土及根部,放通風處晾乾或晾至6成干時,再曬乾。放置乾燥通風處,防潮防黴。 【性狀】 ①草麻黃 又名:田麻黃。莖呈細長圓柱形而微扁,少分枝,直徑約1~2毫米,通常切成長約2~3釐米的小段。表面淡綠色至黃綠色,有細縱走稜線,手觸之微有粗糙感,節明顯,節間長2.5~6厘
發布於 2023-09-13 20:54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