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中醫專家在臨床中體會到,補中益氣湯不能盡愈此證,有些患者用後有不舒之感而不能應用。這是因為病情是千變萬化的,執一方以治此證自然不會奏效。子宮下垂雖與帶脈有關,但帶脈又屬脾,如唐容川《血證論》所言“帶脈下系胞宮,中束人身,居身之中央,屬於脾經”,故補中益氣湯用於子宮下垂屬脾虛中氣下陷者多效。但肝脾之關係密切,肝藏血、主疏洩、脾統血、主運化而為氣血生化之源,肝脾二髒在生理上有密切的關係。脾胃的升降、運化,有賴於肝氣的疏洩,若肝之功能正常、疏洩調暢,則脾胃升降適度、運化健全;若肝之疏洩失職,就可影響脾胃之升降、運化,從而形成“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之證候。反之,脾病也可影響於肝。
若脾氣不足、消化吸收功能不健,則血無生化之源,或脾不統血、失血過多,均可累及於肝,形成肝血不足;若脾失健運、水溼內停,日久蘊而成熱、溼熱鬱蒸,則肝膽疏洩不利,可形成黃疸。由此可見,肝病傳脾、脾病傳肝,肝脾二髒在病變上相互影響。
因此,子宮下垂雖與脾關係密切,但脾之病變又可由肝傳來,故治脾不應,應考慮治肝。當歸芍藥散用於子宮下垂,就是由此推衍而來。歸芍藥散出自《金匱要略》,原為治“婦人懷妊,腹中痛”及“婦人腹中諸疼痛”,本是婦科常用方,由當歸、白芍、川芎、澤瀉、茯苓、白朮等六味藥組成。方中,既重用芍藥斂肝和營止痛,又佐歸、芎以調肝和血,更配茯苓、白朮、澤瀉以健脾滲溼,共奏養血調肝、健脾利溼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