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4-04-22 23:30

  1. 治療黏連性腸梗阻 烏藥、川楝子、當歸、炒萊菔子各12克,厚朴、元胡、赤芍、枳殼各9克,大黃15克(後下),芒硝6克(衝)。水煎服。治療85例,臨床治癒70例,好轉12例,總有效率為96.5%,多在1~2日內顯效

  2. 治療多種疼痛 天台烏藥、木香、小茴香(炒)、青皮(去白)、良姜(炒)各15克,檳榔(銼)2個,川楝子10個,巴豆70個(先將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麩炒,候黑色,去巴豆及麩不用),共研細末。每服3g,溫酒送服;疼甚者,炒生薑擠汁和熱酒下亦得。治療疝痛、腹痛、蟲痛、胃痛、痛經等因寒凝氣滯、肝氣橫逆者,效果良好。

  3. 治療前列腺增生症 烏藥、黨參、山藥、車前子各15克,黃芪20克,桔梗5克,茯苓、澤瀉、丹皮各10克。水煎服。治療63例,顯效28 例,有效21例,無效14例。本方不能顯著縮小前列腺體積,但能大幅度地減少殘餘尿。

  4. 治療關節扭傷 梔子2份,烏藥、桃枝心、樟樹枝心各1份,曬乾,研末,以50%酒精調成糊狀,再加適量麵粉,混合攪勻後攤在塑料布中,厚約0.3cm,敷於患處。用於關節扭傷,一般1次即可明顯消腫止痛,2次基本痊癒。

烏藥的臨床運用相關文章
概述 桑葉味苦、甘、性寒。是桑科植物桑的乾燥葉,又名鐵扇子,家桑葉,枯桑葉、黃桑葉,霜桑葉,冬桑葉等。具有降血壓、血脂、抗炎等作用 步驟/方法: 1、 取材:取適量的冬桑葉3-5克左右,開水200-300毫升左右,浸泡即成桑葉茶,頻飲。用於眼睛乾澀、異物感、燒灼感等症狀 2、 如果伴有眼睛發癢、色紅,口乾,可以加入野菊花、夏枯草入內平肝瀉火、清熱解毒。 3、 如果有發熱,微惡風寒,有汗或
發布於 2024-01-10 14:35
0評論
①治療血吸蟲病 臨床試用南瓜子仁治療血吸蟲病,具有一定療效。治後大便複查,部分患者轉為陰性。尤其對急性病例具有良好的退熱作用,據73例觀察,服藥1~5天體溫即開始下降者佔89%,在6~14天開始退熱的佔11%,體溫降至正常時間為服藥後6~34天;療程結束後部分病例的肝脾腫大、血象、肝功能、心電圖等變化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慢性病例的病情則無明顯改變。常用製劑:㈠去油粉劑:每日全量240~300克
發布於 2024-03-24 19:36
0評論
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及支氣管哮喘取明雄黃500g,白糊為丸1000粒。成人每服1丸,10-15歲每服1/2丸,5-9歲每服1/3丸,2-4歲每服1/4丸,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治療慢性支氣管炎39例(其中喘息性交氣管炎19例)、支氣管哮喘11例,效果:治癒(症狀消失未再發)16例,顯著好轉(症狀消失,但感冒或勞累過度時仍有輕微症狀)14例,症狀減輕9例,無效5例(均合併肺氣腫、支氣管擴張),因效果不
發布於 2023-10-28 07:15
0評論
引產取離塊根約20釐米的番薯藤嫩莖,選取軟、粗、肥的莖段,長約10~20釐米,去枝葉,浸在75%酒精中消毒後,用無菌紗布揩乾即可使用。 帶根塊番薯藤按婦科操作常規,將消毒後的番薯藤1~2條插入官腔(宮口寬的插2條,1條插至宮腔,1條插至宮頸),然後在陰道塞入紗布球,以防番薯藤過早脫出。 插入2天未娩出的,可再插1次。 觀察147例,年齡在19~48歲,有初孕婦,也有多孕婦;妊娠月數多數為4~6個
發布於 2024-01-20 07:48
0評論
1.拔罐的方法 閃火法操作要點:用鑷子夾酒精棉球點燃,在罐內繞一圈再抽出;迅速將罐罩在應拔部位上,即可吸住。 2.拔罐的應用 (1)留罐將罐吸附在體表後,使罐子吸拔留置於施術部位,一般留置5~10分鐘;多用於風寒溼痺、頸肩腰腿疼痛。 (2)走罐罐口塗萬花油,將罐吸住後,手握罐底,上下來回推拉移動數次,至皮膚潮紅;用於面積較大、肌肉豐厚的部位,如腰背;多用於感冒、咳嗽等病症。 (3)閃罐罐子拔住後
發布於 2024-02-06 06:36
0評論
1、用於血熱妄行之多種出血證。茜草性寒入血分,能涼血止血,且能化瘀。凡血熱妄行之出血證均可選用,兼瘀者尤宜。治血熱咯血、吐血、衄血、尿血等證,輕者單用,重者可配小薊、白茅根、山梔子等,以增強涼血止血之功,方如《十藥神書》十灰散。治大腸蘊熱之腸風便血,常配黃芩、地榆、槐角等藥,以清腸涼血止血。治血熱崩漏,常配生地、生蒲黃、側柏葉等藥,以涼血止崩;若氣虛不攝,衝任虛損,漏下不止者,再配炙黃芪、山萸
發布於 2023-12-17 00:29
0評論
1.海蛤散 海浮石100g,蛤殼200g。以上二味,共研細粉,過60目篩,混勻,即得。本品為灰白色的粉末;味淡。功能順氣化痰,清肺平肝。用於肺虛咳嗽,氣急痰粒。口服,每次9g,每日1-2次,布袋包煎。 2.消癭順氣散 海浮石(煅)45g,海藻45g,海帶45g,昆布45g,蛤粉45g,浙貝母60g,地黃60g。以上七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每袋裝12g,即得。本品為黃褐色的粉末;氣微腥,味微
發布於 2024-03-25 17:50
0評論
1、治胎動不安,有下腹痛和陰道流血(先兆流產),常配阿膠止血,四物湯(去川芎)調和血脈,再加桑寄生、黃芩、續斷等加強安胎作用,方入膠艾四物湯加減。 2、治虛寒出血,尤其婦科崩漏、月經過多。艾葉炭作為輔助藥,與血餘炭、陳棕炭、側柏葉等同用,再隨證配補益藥和收澀藥。 3、治寒證腹痛,例如婦女經痛而見證屬寒者,可用艾葉、香附輔助四物湯溫經止痛(寒甚可加乾薑、肉桂)。 4、治溼疹癬癩等皮膚病,內癰艾葉祛
發布於 2024-05-19 01:44
0評論
溫膽湯是《備急千金要方》中的一張名方,主要用來治療“大病後虛煩不得眠”。原方由竹茹、枳實、半夏、生薑、陳皮、甘草六味藥組成。到了宋代,在陳無擇所著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又在溫膽湯原方中加上茯苓、大棗二味,但目前臨床上一般不用大棗。《醫宗金鑑刪補名醫方論》認為本方主治“熱嘔吐苦,虛煩,驚悸不眠,痰氣上逆”,並在《傷寒心法要訣匯方》中以歌訣形式概括其主證為“口苦嘔涎煩驚悸”。但現在臨床上運用本方
發布於 2023-01-18 10:11
0評論
膏藥古代稱薄貼,現稱硬膏。膏藥總的作用是因其富有黏性,敷貼患處能固定患部,使患部減少活動;保護潰瘍瘡面,可以避免外來刺激和毒邪感染。一切外科疾病初起、成膿、潰後各個階段均可應用。太乙膏、千捶膏均可用於紅腫熱痛明顯之陽證瘡瘍,為腫瘍、潰瘍的通用方。 初起貼之能消,已成貼之能潰,潰後貼之能祛腐。太乙膏性偏清涼,功能消腫、清火、解毒、生肌。千捶膏性偏寒涼,功能消腫、解毒、提膿、祛腐、止痛。陽和解凝膏用
發布於 2023-12-05 08:46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