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血管硬化和動脈硬化是同一概念,動脈血管是血管的其中一部分,沒有大的區別。 血管硬化的病因:飲食不節,例如嗜酒、食用脂類或動物脂肪過多,消耗肝膽汁酸過多,膽固醇載脂蛋白異常,造成體內膽固醇增多,膽固醇結晶會刺激動脈內膜的纖維結締組織增生,使血管壁增厚。精神過度緊張,會使膽固醇增高、血管痙攣、血壓升高,使血管壁發生營養不良和結構改變,促進血管內脂質沉積。
吸菸、血栓形成、血液凝固機制改變和內分泌作用,均可影響人體動脈硬化形成。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的病人,動脈硬化比正常人出現較早,發展較快,程度較重。另外,內分泌疾病,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亦易促發本病。
心血管硬化的部位:人體動脈硬化常有其好發部位,一般而言,它好發於血管的分叉處及彎曲處。例如,冠狀動脈(簡稱冠脈)是腹主動脈的第一個分支,其承受的壓力和血流衝擊力較其他動脈大,血管內膜易受損傷;冠脈與主動脈的交角幾乎成直角,在交角處易受血流衝擊引起內膜損傷,有利於粥樣斑塊形成和血小板凝集;冠脈內膜和大部分中層的血液供應由管腔直接供給,在血中氧氣和營養成分直接進入內膜和中層的同時,血中的低密度脂蛋白亦隨之進入內膜和中層,易引起內膜和中層脂質沉著以及粥樣斑塊形成,故冠脈較其他動脈更易發生硬化。
除冠脈外,其他易發生動脈硬化的血管有頸內動脈起始部及虹吸部、大腦中動脈主幹、大腦前動脈繞行處、大腦後動脈繞行處、基底動脈下部、椎動脈上部、小腦後下動脈起始部和椎動脈起始部。
血管硬化的進程:
管腔狹窄→動脈內膜損傷破壞或形成潰瘍後,膽固醇沉積於內膜下層,引起血管壁脂肪透明變性,纖維進一步增生,動脈變硬變窄,管壁厚薄不均,這種改變引起血流速度減慢。有心絞痛的病人,冠脈主幹發生狹窄者約佔90%。
血管閉塞→動脈硬化症血流減慢者約佔75%,結果導致血小板以及纖維素等有形成分黏附、聚集、沉著形成血栓。如血栓逐漸擴大,最終有可能使血管閉塞;如果血栓或斑塊脫落,也可引起血管堵塞,導致心肌梗死。
1.動脈硬化是動脈的一種非炎症性病變,可使動脈管壁增厚、變硬,失去彈性和管腔狹小。動脈硬化有三種主要類型:
(1)細小動脈硬化
(2)動脈中層硬化
(3)動脈粥樣硬化。
細小動脈硬化是小動脈病變,主要發生在高血壓病人。動脈中層硬化是中型動脈病變,常不產生明顯症狀,對人們危害性不大。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內壁有膽固醇等脂質積聚,看起來似黃色粥樣,故稱為動脈粥樣硬化。因此將動脈粥樣硬化簡稱為動脈硬化不太妥當。
由於動脈粥樣硬化對人類危害性較大,故將在此重點介紹。本病多見於老年人,大多數在40歲以上(女性多在約經期以後)。但壯年甚至青年人亦可患病。男性較女性多,且病情重。城市居民、從事緊張腦力勞動者、肥胖、嗜煙、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脂血症患者易得此病。近年來本病在我國逐漸增多,成為老年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本病病因為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因素為脂質代謝紊亂、血液動力學改變,和動脈壁本身的變化。在高脂血症(主要血中膽固醇、甘油三酯及卜脂蛋白含量增加)患者中易發生本病。引起血脂增高可能是進食過多動物脂肪的食物如豬油、肥肉、肝、腎等內臟、蛋黃、奶油等。也可是患肝、腎疾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退患者引起脂質代謝失常引起血脂增高。當動脈內壓力增高,高壓血流長期衝擊動脈壁引起動脈內膜機械性損傷,造成血脂易在動脈壁沉積,因而高血壓病患者易得動脈粥樣硬化。嗜煙使血管長期痙攣,引起管壁營養不良也可使脂質在動脈壁上易於沉積。老年人動脈壁代謝夫調,可使脂質易於在動脈壁上沉積而發生動脈粥樣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