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熱的夏天過去了,又到了雲淡風輕、天高氣爽的秋天。三伏天的潮溼悶熱彷彿一下子沒有了影子,然而,秋風不僅給人們帶來了陣陣涼意,也使人們皮膚乾燥、口乾舌燥、鼻腔乾燥、感冒咳嗽的人多了起來,那麼秋季養生應該注意甚麼呢?
中醫認為,秋季在五行中屬金,五方屬西,五味屬辛,五臟屬肺,就四季而言,春主生,夏主長,秋主收,冬主藏,按中醫理論 "天人相應"。人體必須順應天時,才能無病,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 "故四時之陰陽,萬物之所終,死生之所原,逆之則生,從之則苛疾不生",所以秋季養生,一要滋養收藏,二要滋養肺部。秋天,陽氣漸收,而陰氣漸長,萬物成熟,到了收穫的時候。從秋季的氣候特點來看,由熱轉冷,即是 "陽消陰長 "的過渡階段。人體的生理活動,也隨著 "夏長 "到 "秋收 "而發生相應變化。因此,秋季養生不能離開養生收穫的原則,即秋季養生必須把養護人體的陰氣作為首要任務。正如《黃帝內經》所說,"秋冬養陰"。俗話說:"秋風起兮雲飛揚",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秋風起兮雲飛揚"。
根據中醫理論,秋季是乾燥的主要季節,尤其是北方地區,降雨量減少,氣候乾燥,只要明確無雨,往往容易出現乾燥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張先生說。另外,燥氣最易傷肺,因為肺為嬌髒,性喜潤澤而惡燥,燥氣犯肺,輕則乾咳少痰,痰粘難咳,甚至粘成絲,重則肺絡傷而出血,見痰帶血。因秋燥傷陰,津液虧損,故無津液以潤大腸,而使大便乾燥難解。
預防秋燥,飲食預防是最關鍵的。飲食上要注意,不要吃得過飽,不要吃得過飽,不要吃得過飽,不要吃得過飽,不要吃得過飽,不要吃得過飽。儘量戒菸、戒酒、戒咖啡、戒濃茶、戒油炸食品,以免乾燥傷陰。多吃粗糧和富含纖維素的蔬菜(如芹菜、白菜等),可以促進腸道蠕動,防止腸道內的淤積和火氣傷津,造成大便乾燥。對於確實有傷陰跡象,表現為口乾咽燥、乾咳少痰的人,可以適當服用沙參、麥冬、百合、杏仁、川貝等,如麥冬、菊花、沙參茶,對緩解秋燥有一定效果。當然,這只是針對正常人和血虛、陰虛體質的人。如果脾胃功能低下,經常腹脹、腹滿、大便不暢,應該先調理脾胃功能,然後少吃一點滋陰的食物。有的人把飲食和藥物結合起來做藥膳,如冰糖銀耳湯、百合粥、貝母梨湯等,因為湯和粥容易消化吸收,可以滋陰潤燥,不增加脾胃負擔,不至於流失。
除預防秋燥外,還應注意保持空氣溼潤,在自己的小環境如庭院中,室內可養些花草,勤灑水,以調節室內溼度,保持環境中的溼度;秋季洗澡不宜過勤,尤其是老年人,以免皮膚乾燥和皮膚瘙癢;秋季氣候轉涼,適合人們做各種運動,適當運動如爬高、慢跑、太極拳等。對預防秋燥也是有好處的,因為運動可以振奮陽氣,促進血液循環,自然就會充盈起來。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將繼續開展 "秋風行動",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秋風行動 "的目的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內經》雲。"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通過調整飲食習慣,一般可以起到秋燥養生的目的,當然,如果因為不小心或者氣候的突然變化而出現了比較嚴重的情況,應該及時諮詢醫生,接受正規專業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