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痤瘡
6.1.內科治療
應根據發病時間長短、皮損形狀等不同表現,分型治療,隨證加減。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皮膚科陳光山
風熱犯肺:皮損以紅色或皮色丘疹、痤瘡為主,或癢痛、尿黃、便秘、口乾;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相當於痤瘡的Ⅰ、Ⅱ級。祛風宣肺,清熱散結,方為枇杷清肺飲或地白散加減。
脾胃溼熱證:皮損以紅色丘疹、膿皰、疼痛為主,面部及胸背部皮膚油膩;可伴有口臭、口苦、納呆、大便溏薄或粘稠、尿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或弦,相當於痤瘡Ⅱ級,丨。治療上應以清熱利溼、解毒通絡為主。在此基礎上,再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我們的目標是讓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痰瘀證:皮損以結節和囊腫為主,顏色暗紅,也可見膿包,久不癒合;可有納呆、便溏、舌質淡或有瘀斑,脈沉澀,相當於痤瘡分類中的四級。治療應以活血化痰散結為主。處方為海藻玉露湯或桃紅四物湯合二陳湯加減。
皮損多見於前額、眉間或面頰,經前增多,經後減少,伴有月經不調,經前煩躁,乳房脹痛,性情急躁;舌淡紅,苔薄,脈沉弦或澀。
6.2、外治法及其他療法
中藥溼敷。馬齒莧、細辛、黃柏等,水煎溼敷,每日2次,每次20min,用於炎症性丘疹、胺類水皰病變,起到清熱解毒、消炎的作用。
中藥面膜:將大黃、硫磺等適量研細,用水或蜂蜜調成稀糊狀,塗於皮損處,30min後用水洗淨,每晚1次。用於炎症性丘疹、膿皰、結節及囊性病變,有破瘀活血、清熱散結之功效。
耳針壓迫:取內分泌、皮質下、肺、心、胃等穴位,用王不留行種子貼在穴位上,要求患者每天輕按1min左右,每5天換一次。
耳尖針刺放血。選擇耳屎上的耳尖穴或內分泌穴、皮質下穴,常規消毒後,用三稜針在耳尖穴上刺入,然後在刺入處擠出6~8滴瘀血,每週治療1~2次。
針灸。主穴為百會、足三里、曲池、大椎、合谷、肺俞,配穴為四白、攢竹、下關、頰車及皮損周圍諸穴。方法:運用平補平瀉的手法,針刺後留針30min,每天一次。
火針:常選背俞、膈俞、脾俞、胃俞、熱俞、便秘,加腸俞,月經不調,加子。
刺絡拔罐:取穴多為肺俞、大椎、脾俞、胃俞、大腸俞、膈俞、腎俞等。先用三稜針刺破皮膚,然後在刺破部位拔罐,拔罐時間10-15分鐘,三天一次,10次為一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