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治法是祖國醫學傳統治療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在腫瘤的治療上,除內服藥物外,亦形成了豐富的外治療法。如對於乳巖的治療,孫思邈用赤龍湯及天麻洗之,敷二物飛烏膏及飛烏散。提出"若始作者,可敷黃芩漏蘆散及黃連胡粉散。宋代東軒居士著<<衛濟寶書>>第一次提到"癌"字,並把"癌"列為癰疽五發之一,有"癌發"以麝香膏貼之的外治記載。明・陳實功<<外科正宗>>治療繭唇採用艾灸,及外帖蟾酥餅的方法。<<理論駢文>>是我國第一部外治法專著,其運用很多方法治療腫瘤,有膏藥療法、溼熱療法、臘療法、泥療法等,豐富了腫瘤外治的理論和方法。
用膏藥貼在局部腫瘤體表,利用藥物作用,以達消腫止痛,活血生肌,去腐目的。<<理論駢文>>論膏藥作用時說:"一是拔一是截。凡病所結聚之處,拔之則病自出,無深入內陷之患;病所經由之處,截之則邪自斷無妄行傳變之虞。"精闢地慨括了膏藥的功能。目前膏藥外治腫瘤應用很廣,取得了一定的療效。臨床應用膏藥時,亦應辨證施治,對於皮膚過敏,局部滲出較多或有潰瘍者慎用或禁用。
張景嶽曰:“凡積聚之治,不過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補。治積之要,在知攻補之宜,當於孰緩孰急中辨之。凡堅硬之積,必在腸胃之外,募原之間,原非藥力所能猝至,宜用阿魏膏、琥珀膏,或用水紅花膏、三聖膏之類,以攻其外;再用長桑君針法,以攻其內”。這種內外兼施,針藥膏並用的方法是符合腫瘤治療的特殊情況的。
在臨床中,我們根據腫瘤臨床特點,研製了抑癌鎮痛膏方,外用緩解癌性疼痛,取得了很好的臨床效果。臨床觀察顯示:對癌性疼痛具有較好的鎮痛效果,其有效率為83.3%。同時,實驗研究表明:抑癌鎮痛膏方有很好抑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