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歷史考證】澤瀉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雲’“生汝南池澤,五月、六月、八月採根,陰乾。”《本草圖經》曰:“今山東、河、陝、江、淮亦有之,以漢中者為佳。春生苗,多在淺水中,葉似牛舌草,獨莖而長,秋時開白花作叢,似谷精草。……今人秋末採,暴幹。”並附有三幅澤瀉圖。根據以上本草所述及附圖考證,與澤瀉相符。
【植物形態鑑定】多年生沼生草本,高50~100cm。塊莖類球形。葉叢生,葉柄長5~50cm,基部鞘狀;葉片長3~18cm,寬1~10cm,橢圓形、卵狀橢圓形或寬卵形,先端急尖或短尖,基部心形、圓形或楔形,全緣,兩面光滑無毛,葉脈5~7條。花莖由葉叢中生出,花序常3~5輪分枝,集成大型的輪生狀圓錐花序;花兩性,外輪花被片3,萼片狀,寬卵形,內輪花被片3,花瓣狀,白色,雄蕊6枚;心皮多數,離生。瘦果多數,倒卵形,扁平,有花柱宿存。花期6~8月,果期7~9月。
【藥材性狀鑑定】本品呈類球形、橢圓形或圓形,長2~7cm,直徑2~6c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有不規則的橫向環狀淺溝紋及多數細小突起的鬚根痕,底部有的有瘤狀芽痕。質堅實,斷面黃白色,粉性,有多數細孔。氣微,味微苦。
【藥材顯微鑑定】本品粉末淡黃棕色。澱粉粒甚多,單粒長卵形、類球形或橢圓形,直徑3~14μm,臍點人字狀、短縫狀或三叉狀;復粒由2~3分粒組成。薄壁細胞類圓形,具多數橢圓形紋孔,集成紋孔群。內皮層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較厚,木化,有稀疏細孔溝。油室大多破碎,完整者類圓形,直徑54~110μm,分泌細胞中有時可見油滴。
【生境分佈】生於淺沼澤地或水稻田中,喜溫暖氣候,多栽培於潮溼而富含腐殖質的粘質土壤中。我國各地均有分佈或栽培。主產於福建和四川。前者稱建澤瀉,後者稱川澤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