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厥首先需要與頭昏、眩暈、虛脫、癲癇、休克、昏迷等概念區別開來。
1.頭昏dizziness 是指頭腦昏糊,常伴眼花、身體搖動的感覺,並無意識障礙。
2.眩暈vertigo 是患者對位向空間走向感覺的主觀體會錯誤,患者自覺周圍物體旋轉或向一側移動,或者覺得自身旋轉、搖晃或上升下降。患者常常描述為“天旋地轉”、“腳步不穩”、“如坐舟車”、“向一側歪斜”等等。但意識是清楚的,多為前庭神經病變的表現 表1。
根據其臨床表現,可分為周圍性眩暈和中樞性眩暈兩種類型。周圍性眩暈常為梅尼埃病、中耳感染、乳突及迷路感染、迷路炎、前庭神經炎、急性前庭神經損傷、耳咽管阻塞等所致;常常表現為陣發性眩暈,伴耳鳴、耳聾以及噁心、嘔吐、面色蒼白、心搏緩慢、出冷汗等。中樞性眩暈常為顱內壓增高、腦供血不足、顱腦外傷、小腦、第四腦室及腦幹佔位性病變、聽神經瘤、癲癇等所致;多為逐漸起病,眩暈呈持續性,伴有或不伴有自主神經症狀。
3.癲癇seizure 是由於腦部神經細胞的興奮性增高引起異常放電所致。癲癇發作時,局部腦血流量及腦的氧代謝率不僅未減少,反而大大增加,因此,和暈厥的本質是截然不同的。雖然患者因放電的部位、傳播方式和病變範圍不同,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但常常都伴有意識喪失,並且具有突然性、暫時性和反覆性3大特點,應與暈厥區別。對可疑患者,應向病人及家屬或旁觀過病人發作過程的人瞭解發作的情況,並做細緻的體格檢查,確定是否為癲癇。癲癇大發作常常伴有持續性全身性肌肉收縮而出現較為特徵性表現,確定診斷不難。對於癲癇小發作,通常表現為持續5~10s左右的短暫意識喪失,多無明顯的肌肉收縮及抽搐。發作時表現為患者突然中止正在進行的工作或動作,呈呆立狀,對外界全無反應,或瞪目直視,手中握物墜落,發作過後患者可繼續原來的工作、動作或中斷的講話表1。
癲癇小發作易與暈厥相混淆。兩者的不同在於:前者的發作與消失比後者來得更加迅速而突然,發作過後可若無其事地繼續進行原來的工作或動作,並無明顯的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的表現,腦電圖常有異常性改變兩側同步以對稱性3周/s的棘-慢波。而暈厥發作時,常有不同程度的前驅症狀,發作後多有明顯的自主神經症狀或其他原發性疾病表現,發作時腦電圖僅僅出現慢波。
另一種需要區別的癲癇類型是間腦性癲癇,是由於視丘腦下部病變引起的臨床綜合徵。其病因多為感染、外傷或變性,其發作時的特徵是間腦症狀,主要表現為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但並無意識喪失。
4. 虛脫collapse 是指由於體液大量喪失、心臟病、霍亂、傷寒、肺炎等疾病,在各種誘因下驟然發生的短暫性周圍循環衰竭,引起極度疲乏和身體虛弱的狀態,但並不伴有意識喪失。患者多表現為皮膚、口唇蒼白或輕度發紺,血壓急驟下降收縮壓≤8.0kPa60mmHg,脈搏細弱,大汗等。
5.休克shock的原意為震盪和打擊,也出自希臘文,起先指機體受到劇烈震盪和打擊時產生的病理過程,即創傷性休克。現指各種原因如感染、失血或失液、外傷等引起的急性循環障礙,使組織血液灌注量嚴重不足,以致各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代謝發生嚴重障礙的全身性病理過程。
典型的臨床表現為血壓降低,心率加快,脈搏細弱,皮膚蒼白,額頭和四肢溼冷,尿量減少,神志萎靡、淡漠。在發展過程中,若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搶救和治療,全身組織和器官將發生不可逆的損害而導致死亡。
它與暈厥的根本區別在於休克發病學的關鍵不在血壓而在血流,發病的基本環節是生命的重要營養血管包括毛細血管和毛細血管後微靜脈灌流量的急劇減少。因此,治療的關鍵不是單純升高血壓,而在於改善微循環的血流。
6.昏迷coma是由於各種疾病如糖尿病、尿毒症或顱內病變等而引起的深度不省人事狀態,是持續性的意識喪失,是意識障礙的嚴重階段。大腦只有在相當廣泛的抑制或損害時才能引起昏迷。
暈厥和昏迷的主要區別在於意識喪失的持續時間不同,昏迷多由顱內佔位性病變、出血、腫瘤或感染,以及腦的代謝性病變如嚴重低血糖、肝功能衰竭等所致。單純性腦供血不足較少引起昏迷,因此,其發病機制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