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由致病性皮膚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膚病。有傳染性,常為單側發生,時間長了,也可雙腳患病。足癬在全世界廣為流行,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更為普遍。在我國,足癬的發病率也相當高。據上海市1975 年對11萬人普查,足癬的發病率為36.76%。我國南方的發病率可達50%~60%。在某些職業和集體中,甚至可高達80%~100%。為甚麼足癬會有這麼高的發病率呢?這要從足癬的成因談起。人的足底和趾間沒有皮脂腺,從而缺乏抑制皮膚絲狀真菌的脂肪酸,生理防禦機能較差,而這些部位的皮膚汗腺卻很豐富,出汗比較多,加之空氣流通性差、局部潮溼溫暖,有利於絲狀真菌的生長。此外,足底部位皮膚角質層較厚,角質層中的角蛋白是真菌的豐富營養物質,有利於真菌的生長。
腳掌多汗是足癬的主要誘發因素。婦女在妊娠期間,由於內分泌的變化,引起皮膚抵抗真菌感染的能力下降,易患足癬。肥胖者因趾間潮溼,汗液浸漬易患足癬。足部皮膚受外傷,破壞了皮膚的防禦功能,也是誘發足癬的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由於缺乏胰島素導致物質代謝紊亂,皮膚含糖量增加導致抵抗力下降,也易患足癬。濫用抗生素,長期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等,使皮膚正常菌群失調,也會增加足癬的易感性。
足癬的發病還與生活習慣有關。不良衛生習慣常使足癬發病率增高。有些人不注意足部清潔衛生和鞋襪的情況,為真菌提供了良好的孳生場所。有些人還喜歡用手摳摸腳趾,以至損傷了足部皮膚,使足癬蔓延。家庭中有人患足癬,如不給予適當的治療,又去密切接觸別人,會造成接觸傳染。足癬患者使用過的物品,常不消毒,健康人使用後也易感染。
順便提一下,日常生活中,常有人把“腳氣”和“腳氣病”混為一談,其實,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疾病,“腳氣”即“足癬”,而“腳氣病”則是維生素B1缺乏症。“腳氣病”發病後可出現多發性神經炎、四肢肌肉癱瘓;在足踝部常常發生輕重不同的水腫及皮膚髮紅,這是由神經性血管作用或酸性物質刺激引起的小血管擴張,以後逐漸加重,可發展到膝、大腿,甚至全身。因病症主要表現在雙足,故稱為“腳氣病”。由此可見,“腳氣”並非“腳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