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術對全身影響大,手術後對進食的時間及質與量要求較多,術後多併發腹痛、腹脹,噁心、發熱等不適。近幾年外科領域新興起的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就要求要詳盡地告知患者圍手術期的配合措施及益處並取得患者的理解與支持,讓患者瞭解術後每日預期的恢復情況並鼓勵患者增強信心。患者及家屬往往知道除了醫生正確的手術方案及精細的手術操作外,患者的配合和家屬的護理對病情的康復也至關重要。但苦於不知如何做起,常常謹小慎微而不利於病情的恢復。那我們該怎麼做呢?
一、以坦然的心情面對疾患
坦誠地和醫護人員交談,不誇大不隱瞞,告訴醫生自己身體的不適感,自己擔心的問題,甚至是對疾病的恐懼心裡、對戰勝疾病缺乏信心。儘管目前國內的醫生護士有著繁重的臨床工作,對於患者每日的主訴卻是非常重視,會從中早期發現病情的變化,而且自己的擔心及心理反應在得到醫生的答覆與鼓勵後會得到舒緩。
二、正確的早期飲食
一般中小手術,腹部非腸道手術,術後麻醉反應小,對腸道影響小,飲食不需嚴格限制。較大的手術,尤其是腸道手術,傳統的觀點是要等到有正常排氣後才可以開始進食。近幾年加速康復外科理念提倡早期利用腸道,術後6小時無噁心嘔吐可先飲水,術後第1日即可進食無渣的流質飲食,可以為果汁、豆漿和腸內營養製劑等,無不適感後可在正常排氣排便後逐步過度為半流質飲食如雞蛋羹、粥等,最後過度到普通食物。因我國部分人食用牛奶易腹瀉,故不推薦術後食用鮮牛奶。
三、合理的選擇體位
術後患者體位對患者康復有較大的影響。在全身麻醉未完全清醒之前,應平臥並將頭轉向一側,以防舌頭後墜及嘔吐物誤吸而窒息。硬膜外麻醉和腰麻手術後,應平臥6小時,以減少麻醉後頭痛的發生。除此之外儘量早期採取半臥位,這是腹部手術後最佳的醫療體位。半臥位有利於腹腔引流,使術後炎性滲出液聚集於盆腔,預防膈下感染髮生,同時因膈肌下降增加肺活量,保護呼吸系統功能。
四、適當的早期活動
中小手術在麻醉恢復後儘早進行適當活動,大手術後的患者術後次日先在床上做屈伸四肢的活動,隨後可在醫護人員或家屬幫助下在床上坐起,術後次日下午可先坐在床邊,在攙扶下在床邊站立,如覺體力許可,可在室內離床走動,第一次下床時間不宜超過10分鐘,當天不宜超過1小時,之後可逐漸延長下床活動時間,術後第3日後每天可下床活動6小時以上。每次下床活動的時間掌握在患者不感或稍感疲憊為度,不宜過長,可適當增加下床活動次數。早期活動有利於咳痰,預防墜積性肺炎,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機會,有利於胃腸道和膀胱功能恢復。
五、儘量減少疼痛刺激反應
術後切口疼痛24小時達到高峰,一般2-3天后自行緩解。多數患者認為手術就應該疼痛,忍耐一下就過去了,這種想法不利於術後的恢復,術後疼痛是機體的一項主要的應激反應,加速康復理念要求盡最大可能減少和阻斷對病人機體的應激。術後疼痛又可使患者心理焦慮、恐懼,並可能因腹部疼痛不敢深呼吸而導致肺功能殘氣量的明顯減少,影響呼吸系統功能。術後有效鎮痛非常重要,不應對鎮痛藥物副作用的誤解而強忍疼痛。對於腹部大手術患者,儘可能使用病人自控鎮痛泵鎮痛,以減輕術後疼痛刺激反應。也可以口服作用時間較長的緩釋止痛藥物。
六、一些常見問題的認識 正確的認識這些情況有利於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1、 發熱 病人手術後2-3天內體溫可有升高,這是由於手術操作過程中組織細胞被破壞分解的產物被機體吸收而出現的生理反應,稱為外科熱或吸收熱,適當的發熱對機體有益,不用特殊處理, 3日後可恢復正常。若術後發熱超過38.5℃或退熱後又發熱,應及時報告醫生。
2、 尿管留置 全麻手術患者術中要常規放置尿管,一般於術後次日即可拔除,現在的觀念提倡早期拔除尿管以減少對機體的應激反應。但盆腔手術可能影響膀胱收縮功能可適當延長留置時間到2-4日,一些高危患者床上排尿不便也考慮適當延長。
3、 噁心 手術後的噁心甚至嘔吐是麻醉恢復過程常見的反應,一般發生在術後2-3日內,消除心理壓力,適當的下床活動有利於噁心症狀的減輕。
4、 腹脹 腸蠕動從麻醉中的消失到完全恢復需要一個逐步的過程,術後排氣前腹脹會逐漸感覺明顯,排氣後明顯減輕。如術後3-4天后仍未排氣並且腹脹逐漸加重應及時向醫生說明。
5、咳痰 全麻氣管插管術後2天內痰較多,要有效的咳嗽咳痰,避免因害怕切口疼痛而不敢咳嗽。如咳嗽幅度較大時,可由醫護人員或家屬自切口兩側向中間按壓腹部以避免切口裂開,如痰多不易咳出可輔以霧化吸入稀化痰液以利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