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衰弱是1869年由美國GeorgeMillerBeard首先報道的,在1880年他又發表了關於神經衰弱的專著。他描述了神經衰弱的四十多個臨床症狀,諸如易疲勞、易激惹性、失眠、頭痛、頭部頭盔樣沉重感、情緒低落、勞動能力減退、軀體性不適感、植物神經系統症狀等。此後,“神經衰弱”這個名稱乃廣泛流傳。
有些疾病,如各種感染或中毒等有時亦可見到神經衰弱現象。因而,曾有一些學者把神經衰弱看做是一種症候群,而診斷為中毒性神經衰弱。也有些學者甚至懷疑神經衰弱是一種獨立的疾病。現在普遍地認為,神經衰弱是一個疾病分類學單位。在診斷時必須與其他獨立疾病所引起的神經衰弱症候群(神經衰弱狀態)加以區別。
祖國醫學遠在兩千多年以前,枟黃帝內經枠中描寫的“肝風”,枟金匱要略枠中所敘述的“百合病”以及此後中醫典籍中所描寫的“肝鬱”等,都有類似神經衰弱的症狀。
神經衰弱(Neurasphenia),是由於大腦神經活動長期持續性過度緊張,導致大腦的興奮和抑制功能失調而產生的。神經衰弱以易於興奮和易於疲勞,或衰歇為臨床主要特徵,並常伴有許多軀體性主訴和症狀。這些軀體性主訴和症狀,隨著疲乏無力或衰歇程度的增強,或減輕而產生相應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