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頸椎病係指頸椎退變所致的椎管狹窄或椎間盤變性突出、椎體後緣骨刺、黃韌帶肥厚及鈣化、後縱韌帶鈣化等突入頸椎椎管,對頸脊髓造成直接壓迫刺激;或者因交感神經的刺激,造成脊髓血管痙攣,導致頸脊髓的某一節段缺血變性以致局灶性壞死,並由此出現以慢性進行性四肢癱瘓為特徵的頸椎病。由於脊髓受壓迫刺激的部位和程度不同,其臨床表現各異,多以慢性進行性四肢癱瘓為特徵,以肢體運動、感覺障礙及膀胱直腸括約肌障礙等諸多表現為主,但多無頸肩疼痛症狀。早期雙側或單側下肢疼痛、麻木、僵硬發抖、無力,常有踩棉花感。重者下肢痙攣,行走困難,甚至臥床不起。病情發展多可出現雙側上肢的感覺及運動障礙,如疼痛、麻木、酸脹、燒灼感、無力及活動不靈活等,甚至不能作端碗、系紐扣、執筆、拿筷子等動作。晚期可有便秘、排尿困難、尿瀦留或尿失禁等症狀。也可併發頭昏、眼花、吞嚥困難、面部出汗異常等交感神經症狀。
頸椎的退行性病變對脊髓的直接壓迫刺激,是導致脊髓型頸椎病的主要原因。但脊髓對靜態的慢性壓迫有較強的耐受性。動物實驗發現,椎管內的靜態壓迫物佔到椎管直徑的60%時,才開始出現脊髓的壓迫症狀。這就可以解釋為甚麼部分病人在體檢拍片,或因某種原因作核磁共振檢查時,發現脊髓明顯受壓呈凹陷性變形,甚至從X線片上看到壓迫物突入椎管,達到椎管前後徑的一半左右,而病人的症狀卻相當輕微,甚至毫無症狀。顯然,動態性的壓迫因素也參與了本型頸椎病的發病。在頸椎屈曲時頸椎椎管被拉長,脊髓也被拉長變細;頸椎後伸時頸椎管則縮短,橫截面積減少了11%~16%,頸脊髓也被軸向壓縮,而此時脊髓的橫截面積可增加9%~17%,脊髓增粗。因此,在頸部後伸位時脊髓受壓明顯。這就解釋了為甚麼不少脊髓型頸椎病患者,當頸部後伸時會出現從頸項部向後背及四肢的放電樣串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