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4-09-13 10:00

  按摩方法一

  (1)患兒仰臥位,家長用中指端揉膻中穴50次,然後用掌根直推膻中50次,再分腹陰陽30次。

  (2)患兒仰臥,摩中脘5分鐘,點揉水分穴1分鐘。

  (3)按揉足三里穴2分鐘。

  按摩方法二

  (1)患兒仰臥,家長用拇指運內八卦100次,推板門200次。

  (2)患兒仰臥,家長用大魚際;順時針摩中脘5分鐘,然後分腹陰陽50次。

  (3)按揉天樞、脾俞,足三里穴各1分鐘。

腹脹的按摩方法相關文章
按摩方法一 (1)患兒仰臥位,家長用中指端揉膻中穴50次,然後用掌根直推膻中50次,再分腹陰陽30次。 (2)患兒仰臥,摩中脘5分鐘,點揉水分穴1分鐘。 (3)按揉足三里穴2分鐘。 按摩方法二 (1)患兒仰臥,家長用拇指運內八卦100次,推板門200次。 (2)患兒仰臥,家長用大魚際;順時針摩中脘5分鐘,然後分腹陰陽50次。 (3)按揉天樞、脾俞,足三里穴各1分鐘。
發布於 2024-12-20 14:08
0評論
1、儘量避免進食一些容易引起脹氣的食物。對於母乳餵養的寶寶,如果在母親節制飲食期間,孩子的症狀仍然時好時壞的話,便說明母乳不是引起孩子脹氣的原因。但如果母親通過節制飲食後,孩子的脹氣有所減輕,那麼,媽媽就應該遠離那些脹氣食物。 2、如果孩子是用配方奶粉餵養,可以嘗試換一下其他牌子的奶粉。如果孩子對乳糖不吸收,那麼,在選擇奶粉時要特別注意一下外包裝上奶粉的營養配方,儘量選擇那種不含乳糖、豆質的或低
發布於 2023-04-21 09:35
0評論
如果寶寶能吃、能拉、沒有嘔吐的現象、肚子摸起來軟軟的、活動力良好、排氣正常、體重正常增加,那麼這一類的腹脹大多屬於功能性腹脹,無須特別治療,可用按摩手法緩解寶寶的不適症狀。 按摩方法一 1、常用手法 (1)患兒仰臥位,媽媽用中指端揉膻中穴50次,然後用掌根直推膻中50次,再分腹陰陽30次。 (2)患兒仰臥,摩中脘5分鐘,點揉水分穴1分鐘。 (3)按揉足三里穴2分鐘。 2、隨症加減 (1)食積型:
發布於 2023-09-01 08:39
0評論
腹痛按摩法 1、按壓內關穴,位置在前臂內側,距腕三橫指,用拇指按揉,指尖按揉效果更強烈。 2、按揉合谷穴,位置在拇食指相病肌肉最高點,向掌骨方向擠壓按揉。 3、彈撥壓痛點,在背部尋找腹痛反射點,在胸椎中斷脊柱旁開兩橫指處。用拇指向下尋找腹痛反射點,然後按壓並向外側橫向彈撥。 4、擦腹肌,用掌根壓緊腹部,然後環轉摩擦腹部,以腹內有熱感為宜。 腹脹按摩法: 1、按揉合谷穴,拇食指相併,肌肉最高點,向
發布於 2024-03-15 04:50
0評論
按摩方法一 1、常用手法 (1)患兒仰臥位,媽媽用中指端揉膻中穴50次,然後用掌根直推膻中50次,再分腹陰陽30次。 (2)患兒仰臥,摩中脘5分鐘,點揉水分穴1分鐘。 (3)按揉足三里穴2分鐘。 2、隨症加減 (1)食積型:脘腹脹滿,噯腐吞酸,或噁心嘔吐,大便不通,腹痛拒按,舌苔厚膩。常用手法加 ①揉板門50次,清大腸200次。 ②按揉天樞穴2分鐘。 (2)痰阻型:腹脹滿悶不舒,倦怠乏力,或咳嗽
發布於 2024-04-29 08:40
0評論
按摩方法一 1、常用手法 (1)患兒仰臥位,媽媽用中指端揉膻中穴50次,然後用掌根直推膻中50次,再分腹陰陽30次。 (2)患兒仰臥,摩中脘5分鐘,點揉水分穴1分鐘。 (3)按揉足三里穴2分鐘。 2、隨症加減 (1)食積型:脘腹脹滿,噯腐吞酸,或噁心嘔吐,大便不通,腹痛拒按,舌苔厚膩。常用手法加 ①揉板門50次,清大腸200次。 ②按揉天樞穴2分鐘。 (2)痰阻型:腹脹滿悶不舒,倦怠乏力,或咳嗽
發布於 2024-11-18 04:23
0評論
中醫治痛經分實證、虛證、寒證、熱證,臨床上以寒證較為常見。其症狀表現為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痛處拒按,連及腰脊,得熱則舒,行經量少,色暗有血塊,苔薄白,脈沉緊。對待因寒證引起的痛經,不妨試試貼敷,我們常選用的穴位是: 三陰交:位於內踝尖直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此穴為足三陰經交會穴,配合灸法,有溫補行血的作用。 氣海:前正中線上,臍下一寸半。氣海為任脈經穴,通於胞宮,可理氣活血,調理衝任。
發布於 2024-06-03 01:52
0評論
1.常規放射科檢查 (1)腹部平片:由於正常新生兒及小嬰兒腹部存在著生理積氣,無論氣體增多或減少均提示可能存在病變所以小兒腹部平片的診斷價值遠遠大於成人。並且年齡越小所能提供的信息越多。除提示不同部位的腸梗阻外,還可能提示腹部佔位性病變的大小和位置。腹部平片還易於顯示胎糞性腹膜炎及神經母細胞瘤不同特點的鈣化及畸胎瘤的骨骼影而提示診斷。腹部平片應作為氣腹診斷的首選檢查項目。 (2)消化道造影: ①
發布於 2025-01-03 21:52
0評論
中醫治痛經分實證、虛證、寒證、熱證,臨床上以寒證較為常見。其症狀表現為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痛處拒按,連及腰脊,得熱則舒,行經量少,色暗有血塊,苔薄白,脈沉緊。對待因寒證引起的痛經,不妨試試貼敷,我們常選用的穴位是: 三陰交:位於內踝尖直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此穴為足三陰經交會穴,配合灸法,有溫補行血的作用。 氣海:前正中線上,臍下一寸半。氣海為任脈經穴,通於胞宮,可理氣活血,調理衝任。
發布於 2024-06-12 06:44
0評論
方法1.少量多餐 要有效紓緩脹氣,改變飲食的習慣是首要之務。如果準媽媽已經感到腸胃脹氣,卻還進補又進食大量食物,在增加腸胃消化的負擔下,只會令脹氣情況更加嚴重。程劭佩醫師建議,妊娠中晚期的準媽媽可採用少量多餐的進食原則,每次吃飯的時候記得不要吃太飽,便可有效減輕腹部飽脹的感覺,孕婦不妨從每日三餐的習慣,改至一天吃六至八餐,以減少每餐的份量,除了控制蛋白質和脂肪攝入量,烹調時添加一些大蒜和薑片,也
發布於 2024-05-21 19:07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