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證
是指臟腑組織機能減退所表現的證候。常由久病體虛,勞累過度,年老體弱等因素引起。
臨床表現:
少氣懶言,神疲乏力,頭暈目眩,自汗,活動時諸證加劇,舌淡苔白,脈虛無力。
證候分析:本證以全身機能活動低下的表現為辨證要點。人體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強弱與氣的盛衰有密切關係,氣盛則機能旺盛,氣衰則機能活動減退。由於元氣虧虛,臟腑組織機能減退,所以氣少懶言,神疲乏力;氣虛清陽不升,不能溫養頭目,則頭暈目眩;氣虛毛竅疏鬆,外衛不固則自汗;勞則耗氣,故活動時諸症加劇;氣虛無力鼓動血脈,血不上營於舌,而見舌淡苔白;運血無力,故脈象按之無力。
疾病病因:氣虛多由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或勞傷過度而耗損(“勞則氣耗”),或久病不復,或肺脾腎等臟腑功能減退,氣的生化不足等所致。從病發原因、症狀和脈象來對照現代醫學,氣虛同現代醫學概念“亞健康”極為相似。亞健康的根本原因是陰陽氣血不足,五臟功能低下,也與元氣不足、氣虛相符。在調治上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和行辨證診治的原則和方法,進行心、肝、脾、肺、腎整體調理,使機體有規律地自我更新、自我複製、逐漸恢復元氣,也就把亞健康狀態轉化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