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容易發生食物過敏。新生嬰兒的腸道免疫系統不成熟,腸道粘膜屏障功能不完善,使他們容易對外來食物(如蛋白質)產生過敏反應。根據數據顯示,在診所就診的過敏兒童中,有一半沒有家族史。所以在某種程度上,這些就診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成長過程中的問題。當然,人們也需要警惕某些感染、過敏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謝性遺傳或先天性解剖異常的組合。
小兒食物過敏/不耐受的原因通常是多因素的,即環境(如季節性因素)、身體免疫狀態(如疫苗接種、其他內源性因素:如正常的腸道菌群)、過敏原接觸(餵養)和遺傳因素(過敏和其他疾病基因多態性)。然而,所見的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主要因素和主要矛盾的方面。
不要把餵養的配方奶粉類型作為唯一的因素,也不要把皮疹(溼疹、急性/慢性蕁麻疹)或大便外觀(便秘與粘稠、血便)或大便常規檢查結果(白細胞、紅細胞。或隱血)為主要依據,選擇餵養方式、餵養的奶粉品種,甚至將大便正常作為追求的目標,而忽視了母乳的優勢和母親養育寶寶的能力 "成功生育養育 "的目標(健康的心理和身體發育。身體成長精神、智力和行為的發展)。
小兒食物過敏和不耐受的類型
1、速髮型:<1h,IgE介導的;引發的量度小,過敏反應較重,皮膚症狀,血色大便常見。
2、遲發性:>24h-數天,T細胞介導的(IgG),能耐受正常劑量,皮膚、胃腸道或呼吸道症狀常見。
3,混合型或交替型:6-8h後可出現典型症狀,胃腸道症狀常見。
目前的認知漂移或誤解
1.家長和醫生對所見的小兒病人的整體、動態狀況判斷不清。首先要知道自己是健康、亞健康(或生長髮育有問題)還是生病。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迅速做出結論,並進行過度探視、過度診斷和過度治療。
2.缺少綜合醫學和系統醫學的疾病觀。在此基礎上,我們還需進一步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並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以適應社會的發展。
思考與建議
1.提倡現代醫學的疾病觀。
2.更新家長觀念:建立食物過敏的整體表現和動態實驗觀察記錄,(像發達國家的媽媽那樣,認真寫好寶寶的成長日誌、食譜一;對動態實驗、檢測結果進行有組織的記錄;慎重選擇處理母乳和配方奶餵養、疫苗接種和各種抗生素、益生菌等方案。
3、專業醫師和全科醫師需要從 "時代 "的角度出發,遵循疾病的規範化和個體化診治原則(既要遵循現行的 "指南",又要對所見的具體兒童進行具體分析)。目前,西醫和中醫都處於向 "現代醫學 "發展的過程中,疾病、感染、過敏、免疫等基本概念都在不斷修正和更新。此外,面對中國悠久的中華文化和龐大的人口,中西醫結合是解決看病難、看病貴,以及疾病診斷和治療日益複雜的唯一途徑。
4、完善食物過敏和不耐受兒科醫生的管理,通過互聯網醫療手段推廣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