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4-12-05 20:54

  一、發病原因

  1.前庭系統性眩暈 ①周圍性:A.耳源性;B.神經源性。②中樞性:A.腦幹病變;B.小腦疾病;C.大腦疾病。

  2.非前庭系統性眩暈 ①眼性眩暈。②心血管疾病。③全身中毒性代謝性疾病。④各類原因的貧血。⑤頭部外傷性眩暈。⑥頸椎病。⑦精神性頭暈(psychiatric vertigo)、神經官能症等。

  二、發病機制

  人體平衡與定向功能有賴於視覺、本體覺及前庭系統(合稱平衡三聯)的協同作用來完成,以前庭系統對軀體姿位平衡的維持最為重要。前庭系統包括內耳迷路末梢感受器(半規管中的壺腹嵴、橢圓囊和球狀囊中的位覺斑)、前庭神經、腦幹中的前庭諸核、小腦蚓部、內側縱束、前庭皮質代表區(顳葉)。

  現代研究表明,前庭系統中神經遞質在眩暈的發生與緩解中起著重要作用。在外周和中樞前庭迴路中,已證實均存在膽鹼能、單胺能和谷胺酸能突觸。穀氨酸是前庭神經纖維主要的興奮性神經傳導遞質,它可能通過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體影響前庭代償功能。在腦橋和延髓中發現乙酰膽鹼M受體,涉及頭暈的受體推測主要是M2型。GABA是一種抑制性神經傳導遞質,它存在於二級前庭神經元和眼球運動神經元之間的連接處。在中樞前庭結構中發現有組胺彌散分佈,組胺能受體定位於前庭細胞突觸前和突觸後,H1和H2兩個亞型均影響前庭效應。去甲上腺素主要調節前庭興奮作用的強度,也影響前庭的適應性。近來發現多巴胺對前庭系統具有調節作用。

  正常時,前庭感覺器在連續高強頻率興奮時釋放神經動作電位,並傳遞至腦幹前庭核。單側的前庭病變迅速干擾了一側緊張性電位發放率(tonic electric potential firing rate),從而引起左右兩側前庭向腦幹的動作電位傳遞不平衡,導致眩暈。

  眩暈的臨床表現、症狀的輕重及持續時間的長短與起病的快慢、單側或雙側前庭損害、是否具備良好的前庭代償功能等因素有關。當病變刺激或損害一側前庭時,由於左右兩側正常的前庭平衡系統被打破,嚴重的前庭失衡導致迅即出現眩暈。若起病急驟,自身的前庭代償功能來不及建立,則患者眩暈重,視物旋轉感明顯。稍後由於自身調節性的前庭功能代償,患者眩暈逐漸消失,故絕大多數前庭周圍性眩暈呈短暫發作性病程。若雙側前庭功能同時損害,如耳毒性藥物所致前庭病變,兩側前庭動作電位的釋放在低於正常水平下基本維持平衡,故通常不產生眩暈,僅主要表現軀幹平衡不穩和擺動幻覺;由於前庭不能自身調節代償,症狀持續較久,恢復慢。緩慢進展的單側前庭損害,如聽神經瘤,通常也可不產生眩暈,系兩側前庭興奮傳遞的不平衡是逐漸形成和中樞神經系統代償所致。

  由於前庭核與眼球運動神經核之間有密切聯繫,當前庭器受到病理性刺激時常出現眼球震顫。前庭諸核通過內側縱束、前庭脊髓束及前庭-小腦-紅核-脊髓等通路,與脊髓前角細胞相連接,所以,前庭病損時還可出現機體向一側傾倒及肢體錯物定位(指物偏斜)等體徵。

  前庭核還與腦幹網狀結構中的血管運動中樞、迷走神經核等連接,因此損害時往往伴有噁心、嘔吐、蒼白、出汗,甚至血壓、呼吸、脈搏等改變。前庭核是腦幹最大的核團,對血供和氧供非常敏感。前庭及耳蝸的血液供應來自內聽動脈,該動脈有兩個分支,大的耳蝸支供應耳蝸和前庭迷路的下半部分,小的前庭前動脈支供應前庭迷路的上半部,包括水平半規管和橢圓囊,兩支血管在下前庭迷路水平有吻合,但在前庭迷路的上半部則無吻合;此外,從耳囊到膜迷路並無側支循環。因此,由於前庭前動脈的血管徑較小、又缺乏側支循環,故前庭迷路上半部分選擇性地對缺血更敏感。所以當顱內血管即使是微小的改變(如狹窄或閉塞)或血壓下降,均可影響前庭系統的功能而出現眩暈。

眩暈症的發病原因相關文章
1.耳石症 在臨床上最為常見,多就診於耳鼻咽喉科。表現眩暈與頭位有關,起病突然,開始為持續性眩暈,數天後緩解,轉為發作性眩暈。但當頭處於某一位置時即出現眩暈,可持續數十秒,轉向或反向頭位時眩暈可減輕或消失。可見顯著眼震,其眩暈持續時間差別很大,發病後多數在幾小時或數日內自行緩解或消失。 2.梅尼埃病 臨床表現是眩暈呈間歇性反覆發作,間歇數天、數月、數年不等。常突然發生,開始時眩暈即達到最嚴重程度
發布於 2024-09-07 02:42
0評論
在人的眼睛後方,鼻腔的上端,有一個腺體,叫做腦垂腺,可以分泌生長素,當腺體腦出現腫瘤時,會使生長素分泌過量,形成巨人症,生長激素的功能是促進身體組織之發育與成長,它可促進體內細胞的數目增加及變大,使身體各部分組織之器官變大,是每一個人成長的重要因素,在成長過程的第二性徵發育,若是生長激素分泌過量或過少會引起「巨人症」或「侏儒症」。 生長激素分泌過多的原因同時主要有垂體性和垂體以外的原因: 垂體性
發布於 2023-12-31 14:19
0評論
病因 遺傳(25%): 未到老年的早期灰髮或白色常有家族史,表現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也可見於某些綜合徵,如早老症(progeria),Rothrnund綜合徵和Werner綜合徵,Waardenbur綜合徵,肌強直性營養不良(dystrophiamyotonia)等。 疾病因素(15%): 嚴重性疾病,如惡性貧血,甲亢,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梗,外周動脈疾患,高血壓,結核,傷寒,梅毒等可出現白
發布於 2025-01-15 08:30
0評論
眩暈俗稱頭昏,是一種常見的內科症狀。眩與暈又有所區別,暈僅是感到頭腦昏沉,而眩則是在昏沉的基礎上伴有身體及周圍事務不斷旋轉的感覺。眩暈的本質是中樞神經系統對人體自身空間位置或運動改變判斷出現紊亂的主觀感覺。提供人體自身空間位置或運動改變的信號主要來自三種不同來源的感覺系統,即視覺信號、前庭神經信號和頸部本體感覺信號。因而任何病因,只要影響其中的一種、二種或三種感覺系統,均可引引起眩暈。在臨床中我
發布於 2023-03-12 07:46
0評論
1.貧血老人如有頭暈、乏力、面色蒼白的表現,應去醫院檢查一下,看是否貧血。老年人如果不注意營養保健,很容易患貧血。此外,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消化道出血以及慢性炎症疾病的老年患者均可繼發貧血。 2.血粘度高高血脂、血小板增多症等均可使血黏度高,血流緩慢,造成腦部供血不足,發生容易疲倦、頭暈、乏力等症狀。其中造成高血脂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平時飲食結構的不合理。 3.動脈硬化患者自覺頭暈,且經常失
發布於 2024-04-22 21:03
0評論
由於眩暈的原因有很多,故護理的方法也不盡相同,下面將主要的情況列舉出來,供參考: 1.眩暈者應保持安靜,心情愉快,保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用腦過度,精神緊張等。飲食宜清淡,適當參加體育鍛煉。 2.眩暈由頸椎病引起者,睡眠時要選用合適枕頭,避免長期低頭工作,要注意保暖。 3.眩暈由高血壓、動脈硬化引起者,要經常測量血壓,保持血壓穩定,控制飲食及血脂,飲食宜清淡,情緒要穩定。 4.眩暈由貧血引起者
發布於 2024-12-05 21:08
0評論
對焦慮症的起因,不同學派的研究者有不同的意見。這些意見並不一定是相互衝突的,而是互補的。 第一,軀體疾病或者生物功能障礙雖然不會是引起焦慮症的唯一原因,但是,在某些罕見的情況下,病人的焦慮症狀可以由軀體因素而引發,比如,甲狀腺亢進、腎上腺腫瘤。許多研究者試圖發現,是不是焦慮症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特別是某些神經遞質,是引發焦慮症的罪魁禍首。很多研究集中在兩個神經遞質上:去甲腎上腺素和血清素。很多研
發布於 2024-08-17 20:44
0評論
一、病因 飲食習慣(30%): 水氟的最適濃度主要又取決於當地的年平均最高氣溫,美國為0.7~1.2ppm;廣州約為0.7ppm,我國地域遼闊,南北氣溫相差甚大,因此不能只有一個適宜濃度,故我國現行水質標準氟濃度為0.5~1ppm應是適宜的。 食物中氟化物的吸收,取決於食物中無機氟化物的溶解度,以及鈣的含量,如果加入鈣的化合物,則氟的吸收就顯著減少,動物實驗證實:充分的維生素A,D和適量的鈣,磷
發布於 2024-12-18 08:08
0評論
中醫認為眩暈是因“攝生不慎,氣血虧損,陰陽失調,或情志所傷,心氣鬱結,心火暴盛,或因風陽”而損害腦系。 現代醫學則認為眩暈可能由疾病引起,比如腦動脈硬化、小腦出血等腦血管疾病;或者是腦部的腫瘤、膿腫、結核瘤、寄生蟲等引起的顱內壓增高導致的腦組織移位、水腫,都可以引起眩暈。此外,變性和脫髓鞘疾病及某些炎症(如腦幹腦炎等)也可引發眩暈。 眩暈是一種病症表現。許多疾病發作時,都可能引起眩暈。 通常有以
發布於 2024-04-23 11:09
0評論
引起頭暈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幾點 一、發熱性疾病 通常一些伴有發熱的疾病如病毒性感冒、肺炎等都會引起發熱,從而產生頭暈。因為發熱會引起體內的代謝加速,造成全身的耗氧量增加,造成大腦供氧不足而引起頭暈。 二、貧血導致頭暈 貧血、血虛、血虧等會導致體內血液攜帶的氧氣減少,組織血液中的含氧量不足,導致腦部血液供應不足,不能得到維持正常腦部運作的營養供給與氧氣供應,因此常會頭暈。 三、急性焦慮引起頭暈 急性
發布於 2024-09-24 13:21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