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是一個儲存尿液的倉庫,當膀胱裡裝滿了尿液時,就會發個信號給大腦的調度系統,大腦發出信號把閘門打開。而當信號出錯或閘門不緊,就有了尿失禁的可能。
壓力性尿失禁最為常見
臨床上尿失禁主要有三種類型:急迫性尿失禁、壓力性尿失禁和充溢性尿失禁。
急迫性尿失禁表現為有了尿感時來不及上廁所尿就漏出來,有時開水管條件反射尿也會流出來。
壓力性尿失禁表現為咳嗽、跳躍、下樓梯、抬重物等任何腹部用力的動作,都會有尿液漏出,甚至笑一笑、打個噴嚏尿就會流出來。
充溢性尿失禁則主要是由於膀胱收縮無力,在尿液漲滿後,順著尿道慢慢滲出,一般多發生在糖尿病及中風後的病人。
臨床上常見的中老年女性尿失禁多為壓力性尿失禁。
少喝水或加重尿失禁情況
患者往往以為少喝水就會減少尿失禁的煩惱,而實際上卻不是這樣子。
人體攝入液體過少,會導致尿液濃度過高,由於其中含有大量身體代謝後的廢棄物質,容易刺激膀胱,增加排尿時的緊急感和排尿次數。
長期高濃度的尿液還會引發泌尿系統感染,特別是對於女性來講,易引起尿急。所以,為了減少尿失禁時的尷尬和頻繁跑廁所的不便,首先應該做到的就是適當多飲水。
專家指出,中老年女性多有尿失禁問題,因而液體攝入量有個限度,通常以每天6—8杯為宜。需要強調的是,這裡說的“6—8杯”,並不是單純指喝水量,而是包括了三餐中的湯。短時間內喝過多的東西,容易導致強烈的尿意,所以,建議喝水時間不要太集中。
此外,嘗試一些膀胱控制訓練也很重要。首先要找到自己的排尿模式,觀察並記錄下自己的排尿習慣;然後通過觀察,確定自己通常的排尿間隔,而後將此排尿間隔延長15分鐘。例如,你通常的排尿間隔為1個小時,那麼就將時間延長至1小時15分鐘。每天早晨一覺醒來,可以徹底排一次尿;在非排尿時間,如果有了尿意,可以有節奏地收縮盆底肌肉,直到尿意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