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襻粘連或形成粘連帶的原因,有先天性及後天性2種。前者多由腸管發育異常或胎糞性腹膜炎引起,後者見於腹腔手術、炎症、損傷等。臨床所見大部分為腹腔手術後的粘連性腸梗阻。
機械性、化學性及細菌性刺激均可使腹膜呈廣泛性粘連,或形成粘連束帶壓迫腸管。粘連的存在並非必然發生腸梗阻,但如遇暴飲暴食或腸道炎性病變,使腸蠕動增強,腸襻牽扯扭曲成銳角,則可發生腸梗阻。廣泛性粘連通常僅引起單純性腸梗阻,粘連帶壓迫則多形成絞窄性腸梗阻。
損傷因素:
1、手術過程中腸管暴露時間過長,空氣汙染,動作粗糙,創面大,漿膜層受損嚴重,止血不徹底,術後滲血滲液腹腔,科室沖洗不淨或腹腔內遺留異物等都可造成腸粘連。
2、腹部創傷,腹部突然受到外界衝擊受,衝擊部位雖未破裂穿孔,但也有一定損傷,局部組織進行可出現充血水腫或有血性滲出物流入腹腔,使周圍組織水腫粘連。
3、化學藥物,如計劃生育粘堵術藥物外流,進入腹腔造成嚴重粘連。
炎症因素:
1、腹腔內炎症,導致炎性水腫滲出物或膿液溢入腹腔,引發粘連。
2、結核性腹膜炎引發腸粘連。結核性腹膜炎可分為乾溼兩型幹型,特點為腹膜上除見結核結節外尚有纖維素性滲出物,機化後引發腹腔成為臟器大網膜腸繫膜廣泛粘連。
3、腸結核引發腸粘連。腸結核成功病人在腸的漿膜面可見纖維素滲出和多數灰白色結核結節,常因潰瘍致使腸壁血管閉塞。同時外科腸壁常因纖維常見病組織增生肥厚而與鄰近腸管或大網膜形成粘連。
其他因素:
如腫瘤浸潤性增長,破壞周圍國際組織,形成粘連,或個別未明原因的腸粘連。
臨床疾病上,腸粘連病人多發生於積累手術之後,尤其闌尾炎或盆腔手術後,併發腸粘連的機會最多。腸粘連的嚴重程度,與每個人對腹膜或腸管漿膜的損傷反應的敏感性有關。
溫馨提示:腸粘連患者所以更應該在飲食上多加保護自己,就是因為其腸管形態和功能都出現了異常。雖然粘連的部位和粘連的程度各有不同,症狀有多有少,病情有輕有重,但是,無論腸管之間由於腸粘連發生了甚麼變化而腸管藉助腸繫膜固定在腹後壁上的這一生理結構沒有改變。只要患者進食後採取俯臥姿勢保護自己,就能使存有食物的腸管和沒有食物的腸管都同樣保持下垂順時針狀態,有利於粘連部位以上腸管的食物緩慢通過狹窄部位安全進入粘連部位下端腸管,使粘連部位上下端腸管都有食物,這樣,腸管內的壓力就保持平衡了,裝有食物的腸管也就不會發生移位,扭轉和傾倒,當然就可以避免病情加重,更不會出現腸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