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一般指葡萄糖尿,偶有乳糖尿、戊糖尿、半乳糖尿等。在正常人,腎小球濾液中也含有一定量的葡萄糖,但絕大部分被腎小管重吸收到血液中,故正常人尿中只含極微量葡萄糖,一般常規檢查測不出來,所以尿糖定性是陰性。因腎小管吸收葡萄糖的能力有一定限度,當血糖超過這一限度時,腎小球濾液中就有部分葡萄糖不能被吸收,而隨尿排出產生糖尿。尿中是否出現葡萄糖取決於三個因素:①血糖濃度;②腎小球濾過率(腎臟對血糖的濾過能力);③腎小管對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即腎糖閾。正常人血糖超過 8.9~10.0毫摩爾/升時,即可查出尿糖,這一血糖水平則稱為腎糖閾值。
腎糖閾就像一個“堤岸最高點”,而血糖值就好比“水”,水滿則溢。腎糖閾可隨著腎小球濾過率和腎小管葡萄糖重吸收率的變化而變化。當腎小球濾過率減少可導致腎糖閾升高,而腎小管重吸收能力降低則可引起腎糖閾降低。在老年人及糖尿病腎病患者,往往血糖超過10.0毫摩爾/升,甚至11.1~16.7毫摩爾/升時,卻不出現糖尿,這是腎糖閾升高所致。相反,在妊娠期或腎性糖尿患者,血糖低於8.9毫摩爾/升,卻出現糖尿,這是腎糖閾降低所致。據統計,當糖尿病空腹血糖<11 2="" 75="">11.2毫摩爾/升時,16.5%的尿糖陰性。由此可見,尿糖不能真實地反映血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