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2-16 12:34

  方劑也稱湯頭,是多種中藥的有機組合,它的最終目的就是糾正人體內在的臟腑平衡失調。中醫認為,疾病對人體造成的平衡破壞是多方面、多環節的,比如風寒感冒,寒邪侵襲人體,既能造成人體汗孔開合障礙,又會導致鼻竅閉塞、肺氣不宣等病理變化,在對藥物進行配伍組成湯頭的時候,就要考慮這些病理變化的主次輕重,及“君臣佐使”,並在方劑中加以體現,這樣才能在疾病的治療中取得良好的療效。
  “君臣佐使”有深意
  這是中醫配伍組方中方劑的組成原則。成書於西漢初年的《素問?至真要大論》言:“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明代醫家進一步闡釋為:“大抵藥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輔治者,臣也;與君藥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經使治病之藥至病所者,使也”。可見,君藥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作用的藥物,按需要可用一味或幾味;君藥劑量最大,其意義在於能使君藥的藥性得到充分的發揮,不至於受到其他藥物的影響和牽制,就這就好比做菜,主料和副料之間的分量關係一定不能顛倒,這樣才能保證主料的色、香、味能得到充分的體現。臣藥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作用的藥物,或者是對兼病或兼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臣藥也就是對君藥能起到輔助作用的藥物。在這裡“助”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輔助和加強君藥對疾病的主要環節起到治療作用,二是對疾病的次要環節或兼證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佐藥是輔助君臣藥起治療作用,或治療次要症狀,或消除或減輕君、臣藥的毒性,或用於反佐藥,使藥是起引經或調和作用的藥物。佐藥有三個含義。一是佐助。配合君藥和臣藥,加強對疾病的治療作用。二是佐制。消除君藥、臣藥的毒性,或者是制約君藥、臣藥的峻烈之性。三是反佐。如疾病的性質是寒證,本來應該用熱藥進行治療,但如果寒邪較重,它就會對熱藥產生格拒,使熱藥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這時可以通過“反佐”的方法,如在大量熱藥中加入少量的寒涼藥。使藥也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引經,二是調和。 “調和”也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調和藥性,二是調和藥味。調和藥性的作用在於使各種藥物的不同特性能夠得到協調和統一,使各種藥物能夠綜合為一個整體,這樣才能在治療中發揮每一味藥物的最大功效。
  有時要用“引經”藥
  中藥具有歸經的特性。不同的藥物可以對不同的經絡或臟腑產生特殊的治療作用。在治療疾病時,可以根據中藥歸經的特性,選擇某些歸經作用比較突出的藥物來引導其他藥物更好地作用於病變經絡和臟腑,這在中醫上就稱為“引經”。 通過引經藥的引導作用,往往能增強藥物對病變經絡和臟腑的作用效果。比如頭痛,太陽穴頭痛屬少陽經,就可以在藥方中加入對少陽經有突出作用的柴胡作引經藥;巔頂頭痛屬厥陰經,可以在藥方中加入對厥陰經有突出作用的吳茱萸作引經藥;後腦勺疼痛,牽連頸項部的屬於太陽經,可以在藥方加入對太陽經有突出作用的羌活作引經藥;前額頭痛屬陽明經,可以在藥方中加入對陽明經有突出作用的白芷作引經藥;頭痛牽連齒頰部的,屬少陰經,在藥方中加入對少陰經有突出作用的細辛作引經藥;頭痛而伴有腹瀉的,屬太陰經,可以在藥方中加入對太陰經有突出作用的蒼朮作引經藥等等。
  “藥引”重要不可缺
  中藥湯劑往往要用“藥引子”。這藥引子就是取其引經作用。藥引可使各種藥物的作用集中於某一部位或臟腑。如治療腎陰虛的六味地黃丸,常用淡鹽水送服,因鹽能入腎,可引藥性集中於腎,以充分發揮治療作用:(1)增強療效。如治療風寒感冒的辛溫解表藥中,常加入生薑或蔥白為藥引,可增強發汗解表之功效。(2)解毒作用。有些生藥有毒,加入藥引可減低毒性,如生薑能降低生南星、生半夏的毒性,生薑就是藥引子。(3)矯味作用。有些中藥苦澀難嚥或有異味,如方劑中要熊膽粉時,往往用紅糖為藥引,可減低苦澀味。(4)護胃。有些藥物可影響消化功能,刺激胃腸道,影響消化、吸收。如清熱解毒的白虎湯,苦寒敗胃,常用粳米或大棗為引,以護胃扶正。
  煎煮方法有講究
  中藥的藥力和療效,與煎煮方法關係密切。煎藥砂鍋最好,不宜用鋁鍋或鐵鍋。因為煎藥時,某些藥材成分與金屬易起化學反應而改變藥物性質,降低藥物療效。煎前需用清水浸泡。水對中藥材有較強的穿透力,可溶解中藥材中的生物鹼甙類、有機酸、鞣質、蛋白質、糖類和無機鹽等有效成分,是煎煮中藥最常用的溶媒。天然涼水,是指涼的無汙染的井水、河水、泉水、自來水,其性平和、味多甘。煎藥前先將藥物用清水浸泡,加入的水量以藥材浸沒後高出藥面3cm為宜。中藥在煎煮前最適宜的浸泡水溫是40℃-50℃。通過浸泡,水分能緩慢滲入藥材組織,使結構疏鬆膨脹,造成良好的溶出環境,從而使有效成分易於煎出。浸泡時間依藥材而定,如質地疏鬆和輕浮的花、葉、草類浸泡30分鐘;生長多年的植物根、莖、皮類浸泡1小時。傳統經驗,頭煎加水超過藥面3 cm -5 cm,二煎加水超過藥面1cm-2cm。一般藥物頭煎加水300-500ml,二煎加水250-300ml;滋補藥加水應多些,頭煎700-1000ml,二煎加水400-600ml。無論哪種藥物,兩次均應煎到剩150ml藥湯為宜。煎藥時要注意個別藥物的先煎後下。有些藥物需要特殊的納藥方法煎煮才能發揮應有的效果。芳香氣薄的薄荷、藿香、鉤藤、佩蘭、砂仁等宜在其他藥物即將煎成時納入(後下),煎一二沸即可;石膏、龍骨、牡蠣、代赭石、磁石、珍珠母、石決明、龜板等金石介殼類藥物應先煎半小時左右,再與其他藥同煎;附子、烏頭等有毒藥物應另包先煎;旋覆花、枇杷葉、海金沙、馬勃等應用布包後入煎;飴糖、蜂蜜宜在藥煎好後去渣對入;阿膠、鹿角膠、龜板膠等應待藥物煎好後沖服;犀角、鹿茸、三七等先研成細末,用開水或藥湯沖服。煎藥時要正確掌握火候。煎藥開始用溫火,煮開後用小火。煎煮時不能頻繁揭蓋,以防氣味走散,減少揮發成分外溢。一般藥物煮開再煮10~15分鐘,滋補藥物煮開再煮30分鐘,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煎煮時間因藥而宜,一般來說頭煎從沸騰開始計算時間20分鐘~25分鐘,二煎則為15分鐘―20分鐘。如有礦物貝殼類等質地堅硬的藥物,必須打碎先煎30分鐘。
  煎糊切勿服用。有些藥物含有揮發油,一旦煮糊,揮發油喪失,即失去了有效的發汗解熱作用,而且會產生毒性,應禁止服用。
  常見特殊煎煮法:
  先煎:一般指礦物貝殼類質硬或有效成分難以煎出的藥物,有毒物也需先煎,如烏頭、附子。或是根據藥物本身的需要及病症情況,對方劑中的部分藥物先煎,如葛根湯中的麻黃。
  分煎:為避免藥物同煎降低療效或減少同煮引起的副作用,有時方劑採用分別煎煮再合起來服用或再煎煮的方法,如百合知母湯。
  包煎:某些具有毛茸或體積微小或黏液量較多或煎後易成糊狀的中藥,採用包起來煎煮的方法,如旋覆花、車前子等。
  後下:含揮發油或有效成分久煎失效的藥物,如薄荷、木香、大黃、番瀉葉等,一般是在快煎好時再加入共煎4分鐘-5分鐘,如煎甘草麻黃湯要後下甘草。
  烊化:一些凝固膠劑如阿膠、鹿角膠等,其主要成分為膠性蛋白質、氨基酸、鈣質,在與其他藥共煎時,容易先溶化粘附他藥或煳鍋,故入湯劑應烊化兌服。即取規定量的膠類藥材加入適量水燉烊,再衝入已煎好的藥汁內攪勻同服。
  湯劑服法大智慧
  藥物的療效往往與服用時間和服用方法關係密切。
  湯藥的服藥時間:一般情況下是在進食前2小時服用,每日分3次服用。還可根據病情擇時服藥。肺病多宜飯後服藥,腎病及下肢疾病多宜飯前服藥。肝病病人則以中午、晚上睡前服用為宜。凡大苦、大寒、大辛、大熱之品,用量宜小。健脾益氣、消食化滯、補氣補血之品,劑量可偏大。劇毒藥物選用應慎,用量宜小。起主要作用的藥用量宜大,起輔助作用的藥用量宜小。具體劑量可根據病人的體質、年齡以及病症而定。
  湯藥的服用方法:一般服藥採用溫服。適用於熱症藥液放冷後服。適用於病情危重者一次頓服。適用於心臟病和滋陰健胃藥睡前服。適用於膀胱病和補腎之品飯前30分鐘服用。適用於膀胱胸膈病症進食後30分鐘服。寒症流感趁熱服用。嬰幼兒或服藥不受者,可多次頻服。藥液不易溶於水或不宜煎煮的藥末宜沖服。慢慢發揮藥效的丸、錠、丹藥,宜含在口中含服。
  服藥期間有禁忌
  主要是忌口,以保證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避免不良反應。一般情況下,服湯藥期間均需忌生冷、油膩食物。服用解表發汗、清熱涼血、解毒消腫、安神、清咽、明目、降壓、平肝、利溼、止血、潤肺的藥物時,忌酒、姜、椒等辛溫刺激之物。用於瘡瘍時,忌魚、蝦等發散之物。服用溫經、補陽、澀精止瀉、祛風溼、止寒痛等藥物時,忌食梨、柿、螃蟹等寒涼之品。

湯藥煎煮和服用方法對嗎?相關文章
中藥治療呼吸系統疾病大致可分為治療期、調理期和滋補期。急性病前兩步就夠了,慢性病要三步。在前兩步治療期往往會用到湯藥,湯者蕩也,湯藥以攻邪為主,濃度高吸收好療效快,最適合初診邪實病證典型時的治療。呼吸病治療的湯藥加工時要注意下面幾點:1、用湯藥儘量要自己煎煮。很多人不喜歡煮湯藥的氣味,但是呼吸病治療的湯藥的氣味往往是治療的重要環節,肺在中醫屬上焦,用藥也多味輕上揚,開發毛竅,煎煮時的氣味對人能起
發布於 2022-11-29 08:16
0評論
普通中藥煎煮方法:1、先煎藥用半鍋水大火煎開小火煎30分鐘,同時將群藥用半鍋涼水泡著。2、先煎煎好後,將泡著的群藥連藥帶水放入煮著先煎藥的鍋裡,大火煎開小火煎30分鐘,將藥汁倒出,  此藥汁是第一煎藥。3、將藥渣加涼水,水沒過藥面一寸,大火煎開小火煎30分鐘,將藥汁倒出,此藥汁為第二煎藥。4將兩煎藥混合分兩份每份不少於200毫升,早晚餐後半小時喝。一般感冒藥第一煎煮15分鐘、第二煎煮30分鐘。其
發布於 2022-12-15 21:38
0評論
中藥的藥力和療效,與煎煮方法關係密切。煎藥砂鍋最好,不宜用鋁鍋或鐵鍋。因為煎藥時,某些藥材成分與金屬易起化學反應而改變藥物性質,降低藥物療效。煎前需用清水浸泡。水對中藥材有較強的穿透力,可溶解中藥材中的生物鹼甙類、有機酸、鞣質、蛋白質、糖類和無機鹽等有效成分,是煎煮中藥最常用的溶媒。天然涼水,是指涼的無汙染的井水、河水、泉水、自來水,其性平和、味多甘。煎藥前先將藥物用清水浸泡,加入的水量以藥材浸
發布於 2022-09-29 17:09
0評論
一、煎藥器具的選用現在仍是以砂鍋為好,因為砂鍋的材質穩定不會與藥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其傳熱均勻緩和,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選用搪瓷鍋,不鏽鋼鍋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鐵鍋,銅鍋,主要是因為鐵鍋、銅鍋、鋁鍋。二、煎藥的加水量煎煮花,葉,草類藥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礦物類,貝殼類藥物,加水量就少一些。按照傳統的加水方法,是將藥物放入鍋內,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過藥物表面3-5
發布於 2022-11-29 07:01
0評論
1、選用大小合適的煎藥鍋,放入先煎中藥,加水適量,大火燒開,小火煎煮30分鐘左右。2、放入當中煎煮中藥,加水適量,大火燒開,小火煎煮60分鐘左右。3、放入後下中藥,加水適量,大火燒開,小火煎煮20分鐘左右。4、瀝出頭遍藥汁備用。5、於藥渣中再加水適量,大火燒開,小火煎煮30分鐘左右。6、瀝出第二遍藥汁備用。7、兩遍藥汁混合,沉澱三小時,取用上層清液裝瓶,放入冰箱。8、服用時,飯前飯後隨意,倒取一
發布於 2023-03-14 09:46
0評論
接觸過中醫中藥的人最常遇到的就是口服中藥湯劑,又稱湯液、湯藥,它是中藥常用劑型之一,“湯者,蕩也”,湯劑具有吸收快,迅速發揮藥效,作用強,個體化靈活處方的優點,能充分發揮中醫方劑中各藥物的配伍作用,臨床應用中深受廣大醫生、患者的喜愛。但要想發揮中藥湯劑的最佳效果,除了準確的辨證處方、優良的藥材質量之外,學會如何恰當地煎煮湯藥也是非常重要的。那麼,你會煎湯藥嗎?口服湯藥多為複方,藥物之間能相互促進
發布於 2022-09-28 15:03
0評論
中藥湯劑是最為常用的一種製劑形式,湯劑質量的優劣直接關係到臨床的治療效果,因此我們必須掌握中藥湯劑的正確煎煮方法,從而最大限度發揮其治療效果。在家庭煎煮中藥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煎煮器具煎藥最好的器具是砂鍋。砂鍋屬於陶器,陶器具有導熱均勻,化學性質穩定,不易與藥物成分發生化學變化,並有保暖的特點,是煎煮中藥的最佳選擇。若無陶器,可用白色的搪瓷器皿和不鏽鋼鍋代替。但切忌用銅、鐵、錫
發布於 2023-02-17 22:01
0評論
關於中藥的煎煮方法,網站上介紹的不少,各有特色和不足。這裡推薦吳煜編寫的內容,其中個別地方我作了修改。一、中藥煎煮之前是否需要清洗?中草藥大都是生藥,在出售之前一般都進行了加工炮製,煎煮之前一般沒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確覺得草藥有些髒,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沖洗,以防易溶於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丟失,從而影響中藥療效。二、中藥煎煮宜選用那些器皿?煎藥的器皿一般以瓦罐、砂鍋為好,搪瓷、不鏽鋼亦
發布於 2023-02-26 12:51
0評論
中藥煎煮質量,直接影響中醫臨床療效。清代醫藥學家徐靈胎曰:“藥物雖精,而煎法失度,藥必無效。”由此可見,煎藥對中醫臨床療效的影響。要保證煎煮質量,必須掌握以下幾點:一、加水量:一般用飲用水加至超過藥面2公分左右,如泡松的草藥較多,則適量多加水,把草藥往下壓,以確保全部飲片充分浸潤。二、浸泡時間:一般以1小時左右為宜。三、煎煮火候:以武火(大火)煮至沸騰後改用文火(小火)。四、煎煮次數:古人云:“
發布於 2023-01-23 15:47
0評論
1清洗 中草藥大都是生藥,在出售之前一般都進行了加工炮製,煎煮之前一般沒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確覺得草藥有些髒,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沖洗,以防易溶於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丟失,從而影響中藥療效。 2器具 煎藥器具以砂鍋、瓦罐為好,忌用銅、鐵器皿。 3浸泡 一般來說,凡人們在生活上可作飲用的水都可用來煎煮中藥。中藥飲片煎煮前浸泡既有利於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縮短煎煮時間。多數藥物宜用冷水浸
發布於 2022-12-15 14:33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