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結腸炎是臨床常見疾病,其發病與多種因素有關,是一種以結腸、直腸黏膜層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臨床表現腹瀉腹痛、腹脹或裡急後重,大便帶有黏液或膿血便,常伴有神疲乏力、納差,排便不淨、肛門墜脹、心情煩躁等症狀。給患者的正常工作及生活帶來諸多不便。現代醫學對於本病尚無特效治療藥物。祖國醫學認為慢性結腸炎屬中醫學“洩瀉”,病位在腸,臟腑在肝、脾胃、腎。
一、病因病機
在同一外界環境條件下,受同樣致病因素影響,有人發病,有人則不發病,究其原因:《景嶽全書》:“瀉洩之本,無不由脾胃”。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由於先天或因飲食不節、勞累、日久導致脾胃損傷,脾失健運,則氣血不足以濡養全身,痰飲內生,或溼邪日久化熱、化寒;停於腸間,大腸傳導失司,氣血與腸中糟粕相博結,損傷腸絡。久瀉不愈,日久及腎,導致脾腎陽虛。另外,情志所傷,肝失疏洩,肝氣橫逆克犯脾土,肝脾不和,肝鬱脾虛,導致脾胃損傷。
總之,本病虛實夾雜,本虛標實。以脾胃虛弱為本;溼熱蘊結,痰溼阻滯,氣滯血瘀為標。另一方面正氣不足又易為外感、飲食、情志所傷,則纏綿難愈,反覆發作。
二、辨病與辨證論治
任何疾病都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關鍵的環節。要針對病症的特點,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扶正與祛邪並重。
1、急性發作期:症見腹瀉、腹痛、腹脹、大便日行10餘次黏液膿血便、裡急後重,神疲乏力、納差消瘦,舌紅、苔黃厚膩、脈鉉數。便常規檢查:有大量紅、白細胞(如紅細胞20―30個,白細胞滿視野)。此階段多數為溼熱之邪、阻滯腸中,與氣血博結,血敗肉腐。治以清熱利溼、涼血止血。
2、慢性期:該期是相對於急性發作期而言,仍然可能有黏液膿血便,但便常規+潛血示:紅細胞有0―8個,白細胞有1―5個,較前有明顯的減輕。以扶正為主,根據不同的證型,辨證施治如下:
(1)脾虛溼熱型:症見腹瀉腹痛、腕腹脹滿、大便日行數次,有黏液膿血、肛門灼熱、有排便不淨感,乏力納差,口渴欲飲,小便短赤,舌紅、苔黃厚膩、脈弦數。治以清熱利溼、益氣健脾。
(2)脾氣虛弱型:症見腹痛、大便溏薄、日行數次伴有黏液或不消化飲食,進食生冷、油膩後症狀加重,面色萎黃,舌淡紅、苔薄白、脈鉉細弱。治以益氣健脾、利溼。
(3)脾腎陽虛型:即出現全身的虛寒症狀,怕冷遇寒則腹瀉腹痛症狀。
(4)肝脾不和型:症見腹痛、腹脹、腹瀉或便秘,大便日行1次或數次,帶有黏液,便後痛減,尤以情緒失調時加重,舌淡紅、苔薄白、脈鉉。治以疏肝健脾。
(5)保留灌腸治療方法
該法是局部與整體治療相結合。藥物直接到達病所,發揮作用,避免了消化道對其的影響,保持了藥物的性能,快速充分的發揮了治療作用,其療效肯定。採用辯證用藥:黃連、連翹、甘草等,再配合口服中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便潛血陽性的患者,可在煎好的灌腸藥中加入三七粉3g或青黛2g以活血止血,清熱;若局部潰瘍重者可加入錫類散(西瓜霜、硼砂、青黛、冰片、珍珠、牛黃等)1g,以解毒消腫、生肌止痛。十五天為一療程,後停用一週,再用下一療程。
然而本病源於脾胃虛弱,且易復發,重在預防,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要注意保暖,節制飲食,加強鍛鍊。另外,在當今的社會工作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是該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心情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