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出血是我們最常見的症狀之一。許多疾病都可以引起便血,一般來說,它們可以分為兩類:良性疾病(痔瘡(俗稱痔瘡)、肛裂、炎症性腸病等)和惡性腫瘤(直腸癌、結腸癌等),其中痔瘡是最常見的引起便血的良性疾病,而直腸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
然而,人們往往認為便血是上火了,得罪了痔瘡,而不去看醫生。事實上,在直腸癌的諸多臨床表現(便秘、便頻、粘液便、大便變形、大便習慣改變、便血等)中,便血是最常見的臨床表現,佔直腸癌患者主訴的80%。
那麼,痔瘡和直腸癌的大便出血各有甚麼特點?
痔瘡的形成只是由於肛門內血管團的曲張。由於痔瘡的血管團離肛門很近,甚至就在肛門處,在大便前患者屏氣用力時,由於肛門括約肌的收縮,擠壓血管團破裂,出現滴血甚至噴血,所以痔瘡的出血特點是鮮血淋漓;大便後,肛門括約肌反射性收縮,再次滴血,血液與大便同步排出。血液是分步排出的,我們稱之為便血分離。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有的人在大便的過程中,會有很多血,有的人在大便的過程中,會有很多血,有的人在大便的過程中,會有很多血。
而直腸癌的出血一般是腫瘤在直腸腔內的慢性出血,直腸是指離肛門3-15釐米的那段腸子,所以直腸腫瘤的出血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是噴出或滴出,而是混在大便裡。不是鮮紅色,而是暗紅色,而且腫瘤不僅破潰出血,破潰面也會附著在大便上,會繼發感染,導致炎性滲出物和粘液增多,所以 直腸癌的便血特點是。粘液性暗紅色血便,混有便血。
說到這裡,你是不是有些明白痔瘡和直腸癌的出血是怎麼回事了,但還是有些緊張?
事實上,我國大腸癌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在惡性腫瘤中已排在第四位,每天有472個以上的新病例。因此,我們應該注意直腸癌的一些非特異性症狀,如便血、便頻,不容易想到是痔瘡、肛裂等,有這些症狀應及時就醫,諮詢醫生,接受直腸指診和纖維結腸鏡檢查。如果直腸癌能在早期得到診斷和治療,還是可以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的。根據Seer的統計,侷限性直腸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約為90%,區域淋巴結轉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約為70%,遠處轉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約為12%。可見,及時就診和早期診斷是直腸癌獲得更好治療的重要因素。
對於40歲以上的患者,應高度警惕直腸癌的可能性,必須及時就診:一級親屬有結腸癌或直腸癌病史;有腸息肉、腺瘤或癌症病史;大便隱血持續陽性;有粘液血便、慢性便秘、慢性腹瀉等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