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
為了要全面的紀錄便秘症狀,一個多方面的調查表被推薦使用。問題必須明確而且能強調使病患感到非常的痛苦。主訴可是排便次數減少、排便困難(用力排便、糞便硬、排便不盡感),症狀支持腸應激綜合徵(腹脹、腹痛)或合併全部這些症狀。
當便秘發生在老年時,症狀可能是慢性或是近期才發生的。近期發生的便秘,尤其是在近兩年內發生,其常常是繼發於其它原因,排除結腸本身和結腸外的疾病包括惡性疾病,是必須考慮到的。相反的,在大多數病人的便秘是先天因素造成的,這是一個終身的症狀,例如先天性巨結腸症或腦膜膨出。阻塞型排便典型的臨床表現包括排便用力、下墜感和排便不盡感時常需要栓劑、灌腸劑或是手指協助排便。詢問病人是否需使用其它方法協助排便是重要的。陰道指檢提示直腸膨出鑑於按摩肛門側壁支持直腸收縮性弱。子宮直腸窩疝的病人可報告探身過去馬桶坐墊圈說明病人試著傾置向前在直腸之外的腸疝。事實上,有乙狀結腸的膨出的病人可報告為了要排便需要壓迫下腹部。切記任何臨近直腸器官的機械感受器壓迫可使病人有迫切排便感覺。這些病人通常以前有治療過與用力排便有關肛門直腸疾病的病史,例如直腸脫出、下降會陰綜合徵、孤立性直腸潰瘍綜合徵、直腸肛門套迭或脫垂。
羅馬標準是為了要提出一個便秘的診斷標準,但不是為了要評估其目的。目前已經發展出不同的評分系統,為了要一致的評估便秘的嚴重性。評分是在8個參數基礎之下,包括排便頻率、排便困難或疼痛、排便的完整性、腹痛、每次排便需要幾分鐘、協助排便的方式(瀉藥、手指或灌腸)、每24小時未成功排便次數和便秘的間隔(年)。根據調查表,分數從0到30分,0分為正常,30分為嚴重便秘(表1)。根據作者對232位病人研究的經驗,提出經過客觀生理學發現校正的評分系統。另外提出的工具包括12項中的3個次項症狀:糞便、直腸和腹部。顯示其內在一致性、可重複性、有根據的、對變化有反應和因此適合用來評估便秘治療的效果。最近,Knowles等人提出另外一種症狀評分問卷,用來明確慢性便秘。這個問卷包括11個問題,在一個71位病人和20位無症狀的對照組研究中,Wexner發現有明顯的正相關。雖然現在的臨床實踐症狀分析主要病理生理的項目沒有明顯區別。至少兩個評分系統已被提出為了要一致的評估便秘嚴重性。
在一項比較症狀和生理學的研究中發現,Glia等人 對134位登記有症狀病人的直腸肛門測壓法、肌電圖、結腸的傳輸時間測量和排便造影進行評估。在這個研究,三個症狀與慢傳輸便秘診斷無關:排便次數下降(每週<< span="">2次)、瀉藥依賴和終生的便秘病史。病人有骨盆底異常,跟那些正常骨盆底功能正常人相比,具有高發背痛和低發正常排便頻率、胃灼熱和肛門直腸的手術史。這些作者推斷認為那些症狀是腸道傳輸功能好的預報器,但是不能作為便秘病人骨盆底功能預測器。
Koch等也提出疑問是否詳細的症狀分析是有助於對慢性便秘的病理生理的群體鑑別。這些作者經由症狀評估、傳輸時間的測定、直腸肛門測壓法和排便造影對190位有慢性便秘病人進行研究。他們發現只是使用排便頻率下降對慢性傳輸便秘有低的特異性,其對慢性便秘定義的價值不大。然而,需要用力排便的症狀在定義慢性便秘具有好的敏感度(94%)。梗阻的感覺和手指挖S便是非常有特異性,但是對排便紊亂不敏感。作者結論慢性便秘病人的症狀對區別慢性便秘的病理生理的次級族群沒有幫助。
在一個對108位便秘病人的研究中,Mertz 等證實存在的三個基本次級症狀:慢性傳輸、腸應激綜合徵和骨盆底機能障礙。而且,他們評估是否這些次級符合區別慢性傳輸研究和肛門直腸的感覺運動功能(直腸肛門測壓法、直腸肛門測壓法、直腸感覺的測試)。根據這些作者,慢性傳輸和腸應激綜合徵與期望的生理學expected physiology有相互關係。相反的, 骨盆底機能障礙症狀和生理學無關。然而,這些作者在他們的研究中沒有包括排便造影,可能影響他們最後的診斷率。
對便秘的評估,必須詢問病人是否以前有出現過排氣或排便失禁。肛門失禁通常未被報告,事實上存在於許多有括約肌和骨盆的肌肉除神經支配相關症狀導致慢性排便用力的便秘病人。在這個情況下,調查表應該評估肛門失禁頻率和種類,以及對病人的生活質量的影響。
處理有脊髓損傷病人主要的問題是便秘。其機制包括缺乏的排便衝動、身體無法移動、腹部和盆腔肌肉運動麻痺和結腸、直腸及肛門可能的運動改變。喪失從大腦進入直腸肛門反射反饋活性直腸受擴張刺激後自主排洩其內容物,結果在糞便嵌塞和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