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2-24 19:00

  一、安全依戀關係對今後成長的重要性

  依戀是指個體對某一特定個體長久持續的情感聯繫,是對此人的一種追隨、依附和親密行為以及由此帶來的歸屬感和安全感。我們說的依戀關係主要指的是0-2歲,孩子出生的時候媽媽一定要和孩子在一起,在傳統教育中我們總認為0-2歲的孩子不懂事,我們負責好他的吃穿,別生病就可以了,滿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卻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在0-2歲時有著強烈的和媽媽在一起的需要,因此,在孩子0-2歲期間不要和孩子有太多的分離。在一些國家,媽媽在孩子3歲之前是不外出工作的,主要任務就是在家帶孩子,這一點很科學,因為這樣有利於孩子和媽媽建立穩定而安全的依戀關係,讓孩子內心感到安全,對孩子今後的人際交往方式有重要的影響。

  挪威的心理學家在孩子住院父母陪住問題上起到了改變兒童醫院制度。因為最開始發現一些孩子住院時不得不離開母親。我們看過一個紀錄片,媽媽把孩子送到醫院裡,媽媽離開了,在離開的瞬間,孩子的眼神中有絕望、恐懼,孩子要經歷痛苦,還要經歷陌生的護士和大夫,他不會像大人那樣感謝大夫。挪威的心理學家兒童研究員發現了這樣的兒童悲傷情景,讓所有住院的孩子,必須要有母親陪伴。

  有些朋友就談到,他2、3歲的時候,媽媽就是在廚房做飯都沒有關係,它覺得媽媽在,就會安心的去玩兒,心裡暖洋洋的,特別高興,自己玩兒都沒有關係,這就是心理的力量。但是有的孩子回憶,有的時候父母不在家,把他放在家裡,非常的可怕,感覺很孤獨,似乎整個世界都不要我了。大人覺得一會兒就回來,但是孩子的感覺是永久性的,他建立的記憶和理解就是他自己的,那個年齡段的理解就是“你不要我了,把我拋棄了!”這樣一來孩子長大後會出現人際關係問題,他很難信任別人,甚至無法信任這個世界,總是在懷疑的狀態下,有著深深的不安全感,在與別人的交往過程中總是會留有戒心,不願意向別人流露內心真實的感受,雖然他很想和別人交朋友,但無論如何也融入不到別人的圈子裡,對別人說的話敏感,不相信別人是喜歡自己的,這是因為早年媽媽離開時給他留下了是自己不好的,所以媽媽才離開的印象,長此以往,與人交往就成了他的負擔,缺少朋友,性格變得孤僻、悲觀,甚至會影響到將來的婚戀關係,因為沒有早年的經驗幫助他與戀人建立親密而穩定的關係。

  二、如果不得不離開怎樣做更好?

  突然離開肯定是不好的,孩子突然被送到爺爺家了,送去以後,孩子會覺得爸媽就沒有了,不見了,他在那個時候形成一種被拋棄感,這對孩子來說是生與死的恐懼,非常的可怕!最好在孩子小的時候不要送走,如果不得不送走的時候,仍然要儘量給孩子穩定的感覺,讓孩子覺得“媽媽還在,只是暫時的離開”,可以給孩子帶上他在家用的奶瓶、小被子,毛毛熊,或者是媽媽的一件衣服,上面有媽媽的味道,這樣會減少孩子對於媽媽不在的恐懼,定期的去看孩子,每天或者每個星期,最好是同一個時間出現,走的時候跟孩子說好下次再來的時間,這樣對孩子就會好多了,分離焦慮就會減少。孩子被接回家後還需要重新彌合關係,這樣就能大大減少心理障礙的發生。

  三、孩子上幼兒園哭鬧怎麼辦?

  2-3歲的孩子就像我們不建議送到姥姥、奶奶家一樣我們不建議全託。最後是每天能接回家,而且固定在一個幼兒園,不輕易轉園。因為一個穩定的好幼兒園是一個客體,孩子作為主體,他與父母分離後,需要有一個新的客體替代,如果新的客體是穩定的,好的,那麼他會慢慢地習慣在幼兒園裡美好感覺。所以說,我覺得一件事情,不能完全說它的問題,它也會有另外好的一面,關鍵就是如何儘量避免它帶來的創傷。

  有的孩子上幼兒園哭鬧的很厲害,媽媽老覺得把孩子送到幼兒園之後趕快跑、躲開了之後就沒事了,孩子會覺得“呦,她怎麼就沒了?”雖然媽媽躲開了,看不到孩子哭鬧的場景,心裡不用那麼糾結了,但是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是不小的。媽媽應該事先告訴孩子,“媽媽把你送到幼兒園,幼兒園裡有其他和你一樣的小朋友,你可以跟他們玩,我們只是暫時的分開,媽媽下班後就來接你”,這些媽媽一定要告訴孩子,讓他知道媽媽就是去上班了,上完班之後就會回來,不是不要他了,這個過程也是與孩子建立一個互信的過程。可能還有的孩子無論你怎麼哄,怎麼說他都不聽,就是不願意去上幼兒園,每次送每次哭,這可能是之前在0-2歲期間沒能與母親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所以分離對於這樣的孩子來說是恐懼的,不能忍受的,那麼就要考慮推遲送幼兒園的時間,如果硬送的話無疑是對孩子的又一次傷害。媽媽要多些時間陪伴孩子,並且以溫和的態度多和孩子交流。

  我們說人的心理發展由幾部部分組成,一個是基因,是神經系統的特點,比如疾病類型;還有一點是你後天的環境,也就是人際關係。這兩點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有的孩子生下來就是特皮實,比別的孩子好帶一些,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氣質類型不同,同樣在後天環境中的創傷也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如果孩子在生活中沒有出現甚麼問題或者是正常的,那就不用管它了,如果在某些方面確實造成了問題,甚至影響了生活和學習,那麼這就是出現了心理的一些問題,我們可以做一些心理治療,減少創傷帶來的影響。

依戀關係對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相關文章
在近二十年的兒童少年心理及精神衛生工作以來,經常會看到一些延誤診斷干預的孩子,同時看到家長在兒童精神心理衛生方面的認識上往往存在著某些誤區:(1)重智輕能,自釀苦酒:有些家長只看重學習成績,誤認為孩子學習好就足矣;一天從早到晚只要求孩子“學習、學習、再學習”一味認為“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卻不注意兒童的綜合素質培養、心理發育的健全和社會適應能力的高低,對於初露倪端的心理問題家長未予足夠的重視
發布於 2022-12-25 03:15
0評論
兒童繪本發展趨勢就兒童繪本的發展趨勢而言,可以看出有以下幾個方面:貼近兒童心理、按照年齡段細分的兒童繪本將越來越多。兒童繪本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通過圖畫即能闡述故事。好的兒童繪本,能活生生地再現孩童的生活和情感,刻畫孩子純真質樸的心靈,對孩子的心靈和成長、對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和閱讀能力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誰能開發出適合兒童心理發展的繪本圖書,誰就能在市場競爭中佔得先機。現在出版社意識到這個問題,兒
發布於 2023-08-21 08:57
0評論
概述 我家孩子非常的調皮,我拿他真是沒辦法,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總需要很多方面的關心和照顧,小寶寶並不是吃得比較飽了,穿得比較暖就可以了,小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最忌諱的就是嬌生慣養,過度的溺愛孩子對孩子的健康是不利的,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了個性非常任性的現象,對孩子以後的成長也是有一定的影響的,也不要過度的袒護和縱容孩子。那麼我想知道注意兒童心理健康十二忌。 步驟/方法: 1、 家長不要寵溺孩子。現
發布於 2023-05-05 19:38
0評論
案例一,三根筷子。12年05月,出生。求助各位。最近孩子天天睡覺前手上得拿三個東西,半夜醒了要找固定的三根筷子等等三個東西,非得三個,有時沒給找齊哭。昨天半夜他爸在床頭櫃找了二根給他後死活不給找說你哭也沒用找不到,孩子說不喜歡爸爸,爸爸說爸爸也不喜歡你,你別想吃好吃的。孩子哭著找我,我這次沒起來幫他找,幫他穿好衣服他自己找,後面找好久找不到叫我帶他去廚房拿了根筷子湊齊三根了。到底該無視讓他哭,還
發布於 2022-12-18 13:15
0評論
1、社會交流障礙一般表現為缺乏與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與父母親之間缺乏安全依戀關係等。 2、語言交流障礙語言發育落後,或者在正常語言發育後出現語言倒退,或語言缺乏交流性質。 3、重複刻板行為。 4、智力異常70%左右的孤獨症兒童智力落後,但這些兒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較強能力,20%智力在正常範圍,約10%智力超常,多數患兒記憶力較好,尤其是在機械記憶方面。
發布於 2023-02-03 16:45
0評論
1.恐懼症:患者對外界某些處境、物體、或與人交往時,產生異乎尋常的恐懼與緊張不安,可致臉紅、氣促、出汗、心悸、血壓變化、噁心、無力甚至昏厥等症狀 2.臆想症:患者會有性格改變,情感改變,行為改變等變化出現,變得敏感多疑以及出現神經症症狀。 3.兒童分離性焦慮障礙:是兒童期最為常見的情緒障礙之一,離開家或者離開那些個體所依戀對象時,個體表現出與其發展年齡不相應的、過度的焦慮。早期發病,發病時間在6
發布於 2024-03-08 22:57
0評論
一、父母的文化程度與職業對兒童智力的影響父母的文化程度與職業做為構成家庭智力環境的基本因素,對兒童年智力發育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父母不僅通過自身的文化素質對子女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還通過對子女教育的形式與投資產生影響,父母職業對兒童智力發育的影響,主要是由其文化程度所決定的。因此,提高兒童父母的文化素質,對兒童的智力充分發展是十分有利的。 二、心理行為偏異對兒童年智力的影響 兒童行為偏異對兒童智
發布於 2023-10-06 09:51
0評論
分離性焦慮障礙是兒童期最為常見的情緒障礙之一,在青春期之前的發病率為3.5%(Rosenhan&Seligman,1995)。女童的發病率為男童的將近兩倍。在嚴重的情況下,兒童可能因為分離焦慮障礙而不能上學或者參加戶外活動。同樣,因為兒童經常出現軀體不適症狀,如腹疼、頭疼等,所以他們通常接受多次軀體檢查,隨著社會節奏的變化,兒童分離性焦慮障礙的症狀越來越高發。應該引起相關家長的足夠重視。
發布於 2022-12-24 20:35
0評論
乳牙齲齒可能對兒童的生長髮育,由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的相關小知識,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乳牙齲齒可能對兒童的生長髮育帶來的影響: 1.乳牙是兒童重要的咀嚼器官,嚴重的齲齒甚至會妨礙進食,影響孩子的營養攝入,進而影響以後的生長髮育。 2.乳牙蛀牙後,不及時治療會形成牙髓炎,使牙根出現化膿性炎症,進而會感染乳牙下邊恆牙的牙胚,影響恆牙的發育和生長。 3.單側的乳牙齲齒,兒童怕疼,只能用另外一面沒有齲齒的
發布於 2024-02-03 08:12
0評論
目前已確認癌症是一種心身疾病。心理社會因素在癌症的發生發展中佔有一定的比例。早在公元二世紀Galen就觀察到抑鬱的婦女較性格開朗者易得乳癌。以後的許多研究中提到癌症患者的心理特徵有“反應遲緩、不大表露感情、與父母感情較冷淡”;“抑鬱加抽菸易得肺癌”;“乳癌患者往往是怒氣難以自制而又被壓抑著”;“孤獨、無助並處於絕望等情緒憂傷可使白血病及何杰金氏病發展”。腫瘤病人的心理健康:九成以上的腫瘤患者都會
發布於 2022-09-24 20:15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