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癲癇診治的日常工作中,長程腦電圖監測是不需要的,而在診斷存在疑問和進行術前定位評估時,就必不可少了。但長程腦電圖監測不同於常規腦電圖檢查,由於監測的時間過長,電極的安放妥當和發作的風險都是在監測過程中應該密切注意的。這些工作一般由醫生和技師共同負責,但在國內大多數的腦電圖室裡,此工作是由護士和技術員承擔的。在長期的臨床工作中,我們總結了長程腦電圖監測應該注意的事項:
1、電極的安放方法:因為電極容易脫落,大多數的實驗室要求在進行長程腦電圖監測時使用火棉膠固定電極,然後用彈性繃帶包裹。火棉膠附著固定力非常強,必須在監測結束的時候用丙酮液洗脫。有時在懷疑顳葉癲癇時,監測過程中常常會使用到軟線樣埋藏式蝶骨電極。這種電極在不慎或發作時易受到牽拉、脫出穿刺點,影響監測結果的準確性。所以,一方面要交代技術員和患者需小心處理電極連接線,另一方面要仔細地把暴露的電極線用紗布、棉球和膠帶牢牢固定好。最好是把電極線在幾個轉折點處用膠帶分別固定,以免一次牽拉就扯掉電極。
2、催眠藥物的服用:在常規腦電圖檢查中往往要求半小時左右的睡眠腦電圖監測,目的是增加睡眠時癲癇放電的腦電圖檢出率。習慣上給患者服用水合氯醛或異戊巴比妥快速誘導睡眠。但在長程腦電圖監測過程中就不需要了,因為有足夠的時間可以等待,患者以自然睡眠為佳。實驗室需要的只是提供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就可以了。
3、視頻的使用:部分監測的患者的診斷還存在疑問,所以清楚地記錄發作時的症狀是非常重要的。有時因為觀察的目的不同,在發作前的預兆和腦電圖表現更為重要。這就要求記錄者細心觀察,當發現患者有可能發作的跡象時,迅速揭開患者身上的被褥,暴露其肢體以便錄像記錄其發作姿勢;同時調整攝像頭角度、焦距至最佳狀態。
4、長程腦電圖監測的時間:根據腦電圖監測的目的,監測的時間是不同的,可以是數天到一週。如果是捕捉髮作的話,時間可以更長,直到完成監測目的為止。但同時也受到植入式電極的影響,過長的時間則增加感染的可能性。在以往的文獻中,有研究認為4小時的腦電圖監測的癲癇放電檢出率等同於24小時監測的結果。我們認為:睡眠可以誘發癲癇樣放電,放電頻率在NREM期的1、2期尤為明顯,而在3、4期和REM期則較少,在整晚的睡眠中以第一個睡眠週期為多。因此監測過程中最少要包括有一個完整的睡眠週期,大約的時間是90分鐘以上。如果不要求發作期腦電圖檢查,那麼發現明顯的癲癇樣放電就可以終止監測任務了。這時候技術員是可以向醫生做出停止腦電圖監測的申請的。
5、監測前的準備工作:由於監測的時間很長,而且是在一個相對限制活動的空間裡。有些條件好一些的腦電圖室,患者可以在監測的時候有一個較大的活動空間,比如可以去衛生間。但大多數實驗室裡患者只能侷限在檢查床邊1―2米範圍內活動。因此要求患者在監測前首先去排空大小便,更換一套可以從胸前解襟的寬鬆衣服,不要穿套頭衫,以免出汗後不能輕易脫下、影響腦電圖描記結果。另外要化一些時間和患者或家屬溝通,交代患者發作時和整個監測過程中的可能情況,這對於完滿地完成監測任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會減少不必要的糾紛。所以千萬牢記:不要忽略這幾分鐘的溝通時間,雙方都會因此而獲益。
6、監測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監測時可以給予患者一些必要的誘發試驗誘導發作,比如閃光刺激、過度換氣、剝奪睡眠等,爭取在短時間內達到腦電圖監測的目的。在發作時記錄發作的時間;呼喚其名字,判斷其意識狀態;保護患者,保持呼吸道通暢,避免墜床、咬舌和電極脫落;及時通知醫生、詢問是否有進一步處理。
7、監測後的處理:發作後的意識渾濁期在臨床工作中經常可以見到,尤其是多次發作時,患者甚至可以出現精神障礙,特別是在發作時間較長和癲癇持續狀態時更為常見。但是往往這種症狀維持的時間常常很短,一般幾分鐘或幾十分鐘。有的患者睡上一覺就恢復了。其發生的機制與大腦的缺血缺氧以及腦水腫有關,所以對於吸氧和脫水降顱壓治療反應較佳。在臨床工作中曾出現患者在多次發作後遺留長時間的精神障礙,雖然發作程度並不嚴重而且也得到了及時處理。其發生的原因可能與某種觸發機制有關,很值得我們進一步地探討。腦電圖監測工作完成後,護送患者回普通病房,向值班醫生和護士交代病情;技術員要及時整理資料,在視頻錄像中做好時間標記以便醫生重複觀看。
腦電圖長程監測任務的執行好壞,依賴於以上各個環節的相互配合,其中與技術員和護理人員的工作經驗有很大關係。瞭解監測的整個工作流程,對於圓滿地完成任務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