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楊先生因為經常感到頭暈頭痛,一直以為是工作太累了,因為其母親有高血壓、中風史,楊先生非常擔心會步母親後塵,於是來到醫院求診。醫生給他測了血壓,發現有血壓高達160/120mmHg,考慮到楊先生年僅35歲,父母均有高血壓家族史,經過尿常規、腎功能、雙腎、雙側腎動脈超聲等檢查也排除了繼發性高血壓,因此醫生診斷為原發性高血壓,給了楊先生降壓藥物治療。然而近3個月過去,張先生的血壓仍然控制不佳,尤其是舒張壓徘徊在100-120 mmHg之間,為此楊先生先後在上海好幾家3級大醫院心血管科、高血壓科尋找專家求診,先後更換了甚麼鈣離子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倍他受體阻斷劑、利尿劑等等,現在他每天服用3-4種降壓藥物,又是中藥又是西藥、第二代第三代產品,依然感到頭痛頭暈、精力不濟,楊先生對血壓控制到正常也失去了信心。一天筆者在心血門診遇到了楊先生,給他測了血壓為155/115mmHg,於是筆者關切地問他,“血壓控制的不太好呀,最近吃哪些降壓藥物?”楊先生嘆氣到“甚麼好藥貴藥都吃過了,我現在的血壓比我父母親都高,吃的藥比他們還好,可是就是降不下來,醫生你還是照原來醫生的方案給我開點藥,另外我最睡眠特別不好,有沒有副作用小點的安眠藥呀?”“那你還有嚴重失眠了?多久了?”“我失眠都快5年了,最近特別嚴重,有時候整夜睡不著,到天亮才謎謎糊糊睡會兒。就是怕吃安眠要物有副作用,所以一直不敢吃!”楊先生的回答引起了筆者的注意,於是詳細追問了病史,以及患者生活工作狀況及性格特徵,試圖找出患者高血壓治療不好的原因。原來今年35歲的楊先生家庭幸福和睦,事業也一帆風順,自5年前創辦了一家物流公司,事業蒸蒸日上,後開設了多家分公司。楊先生是一位追求完美的人,勤奮、好勝、果斷,對人對事情要求嚴格,今天的事情決不能拖到明天解決,即屬於所謂A型性格的人。然而商場如戰場,競爭日益激烈,楊先生為了公司發展兢兢業業、日夜操勞,幾乎沒有休息天,最近因為籌建外地分公司不順利,感到擔心、焦燥、心煩、經常訓斥下屬,同時也感覺胸悶、心慌、氣短、喜嘆氣、手足出汗、乏力、頭暈、頭痛,睡眠更不好了。瞭解上述情況後,筆者給楊先生做了HAD量表測試(一種給綜合性醫院患者測試焦慮抑鬱情緒障礙的心理量表),結果是焦慮得分10分(正常小於7分)。於是筆者指出楊先生現在處於焦慮狀態,之所以血壓沒有控制好與焦慮情緒沒有緩解有關,而焦慮可直接導致血壓升高。其焦慮產生的原因可能有長期超負荷工作、近期工作不順利、A型性格特徵突出。筆者建議楊先生除了積極按時服用降血壓藥物外,一定要同時解決焦慮問題。具體地說,一、要注意勞逸結合,工作日程不能排的滿滿的,一定要留給自己閒暇時間。二、注意性格自我調節,對人對事不能過於追求完美無缺,給自己和別人留點餘地。三、每天去健身房慢跑30分鐘,通過運動後動脈血壓的擴張降低血壓,在健身房可以暫時拋開工作、緩解精神壓力,運動後疲勞也可以促進睡眠。四、近階段適當服用安眠藥物,阻斷失眠-休息不好-血壓升高-焦慮-再失眠的惡性循環,同時筆者給楊先生推薦了純中藥製劑,從天然菌類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製成的烏靈膠囊,可以改善睡眠,控制焦慮情緒。楊先生愉快地接受了筆者的建議。二週後門診複診測血壓145/95 mmHg,使得楊先生看到了希望,筆者鼓勵楊先生按醫囑繼續堅持治療。現在隨訪2個多月,楊先生睡眠改善了,胸悶、心慌、氣短、乏力、頭暈、頭痛也好多了,自覺精力也旺盛了,情緒穩定,現在只需要服用一個常規降壓藥物就可以滿意降壓了。
長期心理壓力是原發性高血壓的重要發病因素之一
高血壓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和繼發性高血壓,後者往往是某些疾病到一定階段引起高血壓,即高血壓是起病變的後果之一,如慢性腎炎、腎動脈狹窄、嗜鉻細胞瘤、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多發性大動脈炎等,可以通過化驗小便、血,查腎臟、腎動脈B超、腹部CT等來鑑別,當然95%以上都是原發性高血壓。、即一種高血壓病,一般都是在中老年發病,其確且發病機理尚在研究中。目前認為高血壓除了遺傳因素之外,主要與高熱量、高脂肪、高鹽飲食,肥胖、缺乏鍛鍊、糖尿病、吸菸等有關,現在高血壓發病率明顯增加,且有發病年齡提前趨勢,年輕患者比他們父輩具有更高的血壓,這與人們現代生活方式與父輩相比發生很大改變有極大關係。上述這些因素大家都比較瞭解,但是人們往往忽視了心理因素在血壓升高中的重要作用。其實在原發性高血壓中,長期精神心理壓力也是發病因素之一,據分析有社會心理因素導致或者參與高血壓發病要佔所有高血壓患者的70%以上,而高血壓也早就被一致公認為一種心身疾病,即主要有心理因素推動或參與的軀體疾病。現代神經心理學研究認為,心理因素導致高血壓的機理是:長期的精神壓力會導致人體大腦皮層興奮抑制功能失調-人體調節血壓的血管運動調節中樞失去平衡-外周腎上腺素活性增加、外周小動脈血管收縮-外周阻力增大-導致血壓升高。在這些社會心理因素中,主要包括不良社會生活事件(喪失親人、失戀、離婚、下崗、受到不公正待遇等),人際關係矛盾、家庭糾紛、經濟壓力、長期精神緊張、個性心理特徵。象楊先生這樣的都市白領中,血壓持續升高與其長期超負荷工作與個性特徵導致的心理情緒障礙有著直接關係。
低診斷率、低治療率---絕大部分心理障礙沒有及時發現與治療
現在我們社會正處於轉型期,社會競爭加劇、人際關係緊張、工作節奏增快、貧富差距加大等等諸多現象,使得我們社會群體普遍心理壓力加大,而長時間的心理壓力勢必造成部分社會成員產生情緒心理障礙,焦慮、抑鬱即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兩種情緒障礙,尤其是在綜合性醫院就診的患者中,這兩種情緒障礙發生率更高。據不久前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發表的一項大型調查研究指《中國城市非精神科病人抑鬱、焦慮及抑鬱合併焦慮症狀患病率研究》指出,在綜合醫院神經科、心血管科、消化科門診病人中有20%-25%的病人出現抑鬱/焦慮症狀,而焦慮診斷率僅1.3~5.3%,抑鬱診斷率僅3.7~15.3,焦慮治療治療率僅2.2~7.7%, 抑鬱治療率僅2.4~15.4%。低診斷率、低治療率原因很多,如全社會心理健康知識缺乏,患者和家屬對心理障礙診斷有病恥感,心理障礙常與軀體疾病混淆或共病,最關鍵還是我們目前只重病不重人的醫療模式,沒有真正落實生物-心理-社會現代醫療模式來解決臨床醫療問題。來綜合性醫院各科就診的心理障礙患者常常因為這樣那樣的身體不適主訴,其實這是許多心理障礙患者心理壓力以軀體不適形式表現出來,即所謂的軀體化症狀,如頭暈、頭痛、胸悶、心悸、氣促、胸背痛、軀體疼痛、口乾、咽部異物感、出汗、肢體麻木、腸胃功能紊亂等等,這些症狀種類繁多,可以涉及多個系統、且經常轉換,經各項系統檢查多為正常,或與患者主訴症狀程度不相符 ,這常常使得臨床醫生們無從入手。大部分臨床醫生根據經驗與自己分科的角度來看待病人,心血管醫生關心的是胸痛、胸悶是否是得了冠心病,消化科醫生關心的是腹漲、噁心是否是胃食道病變,這當然沒有錯,但是他們忽視了從整體來看待患者的這些諸多症狀,更沒有深入瞭解患者心理及社會因素是否有無異常情況,沒有意識到其實患者種種跨系統的不適症狀時心理情緒障礙在身體上的一種表現形式。於是許多心理障礙患者,尤其是同時合併有各種明確軀體疾病的心理情緒障礙的患者,沒有被發現隱藏在軀體疾病之後的種種心理問題。許多患者因病久治不愈而更加焦慮抑鬱,產生更多不適,並使得病情長期化、慢性化,複雜化,簡單的疾病是乎成為了多年難治的疑難雜症,進入一種惡性循環。
軀體疾病治療和心理治療並重才是唯一的正確的選擇
軀體疾病的患者和並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這是我們臨床醫生今後開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這需要我們無論從診斷和治療,一定要從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出發,注意瞭解患者的心理社會因素在其發病中可能起的作用,多一份傾聽、多一份耐心,也會使得我們在診治患者中多一份收穫。而對於廣大患者來說,消除顧慮,坦然面對自己的心理問題,積極配合臨床醫生治療,或者找心理專科醫生諮詢,也是在治病之路上少走彎路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