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骨性關節炎(OA)是骨科常見疾患之一,亦稱老年性骨關節病,是髖關節發生一定的退行性變、軟骨軟化等造成的骨關節炎症,其特點是關節軟骨變性,並在軟骨下及關節周圍有新骨形成。髖關節 OA 可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兩種類型,多見於 50 歲以上,男性多於女性,可為單側、也可雙側受累。髖關節 OA 的主要臨床症狀為關節腫脹、疼痛、僵硬,並有不同程度的關節活動受限和肌痙攣。
隨著人工髖關節假體的發展,全髖關節置換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於臨床,它可使髖關節 OA 患者免除痛苦,改善關節功能。然而,目前的全髖關節置換僅適用於嚴重疼痛經各種治療無效的患者以及發生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者。由此可見,對髖關節 OA 而言,全髖關節置換並非首選。而且人工關節有一定壽命限制,患者的手術年齡一般要求在 60 歲以上,儘管隨著假體材料和手術技術的發展,年齡限制有所降低。
對於髖關節 OA 初發患者或症狀較前的患者,目前多采用物理療法進行治療。物理療法是利用冷敷、熱療和運動等方式減輕患處疼痛,同時增強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及擴大運動範圍,來增加關節的活動度,恢復關節功能,是髖關節 OA 的治療方法之一。常見的物理療法包括推拿、牽引、蠟療、熱療、磁療、超短波治療、微波治療、紅外線治療等,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環,起到活血通絡的作用,從而消除局部的水腫和炎症,並可減輕骨刺對局部神經、組織的壓迫而起到暫時緩解疼痛的作用。
儘管這些物理療法被廣泛用於髖關節 OA,但目前支持“物理療法可有效緩解髖關節 OA 疼痛,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這一觀點的研究證據卻並不充分。為了進一步明確物理療法對髖關節 OA 患者疼痛與身體機能的改善功效,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等多個國家的學者共同進行了一項隨機臨床試驗,該研究結果已在近期的《美國醫學會雜誌》 (JAMA) 上發表。
在該研究中,研究者將 2010 年 5 月至 2013 年 2 月期間的 102 例社區自願招募的髖關節 OA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的髖關節疼痛視覺模擬評分 (VAS)(範圍 0 - 100mm,100mm 最嚴重的疼痛) 均在 40mm 以上,且均被 X 線證實患有髖關節 OA。102 例髖關節 OA 被隨機分配為 2 組,積極治療組與安慰劑對照組,其中積極治療組納入 49 例患者,安慰劑對照組 53 例患者。
患者需完成一個為期 12 周的治療以及一個為期 24 周的隨訪,在 12 周的治療過程中患者完成了 10 個治療週期。積極治療組的患者接受的治療包括提供教育和指導,手法治療,家庭鍛鍊,和步態矯正等,安慰劑對照組採用虛擬超聲波和臀部敷惰性凝膠治療。
完成治療後的 24 周內,積極治療組的患者繼續進行家庭鍛鍊治療,而安慰劑對照組患者自行敷惰性凝膠治療(每週 3 次)。治療結果的主要評價指標包括患者在治療第 13 周的疼痛以及機體功能評分,疼痛採用 VAS 評分進行評價,機體功能採用西安大略和曼徹斯特大學關節炎指數(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評分進行評價。次要評價指標為第 36 周時患者的上述評分結果和第 13 周與 36 周時患者的功能損害、身體活動能力、整體變化、心理狀態、以及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