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是指女性絕經前後的一段時間,包括從臨床或性激素水平出現卵巢功能衰退的徵兆開始,一直持續到最後一次月經之後一年,即絕經過渡期加上絕經後一年。更年期抑鬱症是指女性在更年期階段,因卵巢功能減退乃至消失,而出現的一系列以焦慮不安、情緒低沉、疲倦乏力,甚至自傷自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常伴有月經不調、性慾減退及植物神經失調等臨床表現。
更年期婦女抑鬱症狀的檢出率為36.2%。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與第五次數據相比較,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以上數據表明,我國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快,更年期女性這一社會群體也逐漸龐大。而我國經濟發展迅速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也使更年期女性的社會、家庭壓力驟增。女性在更年期易出現抑鬱情緒障礙,抑鬱情緒障礙會導致其社會功能明顯降低。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女性更年期抑鬱症的心理特徵、產生原因及影響因素,並提出了提高更年期抑鬱症婦女健康及生活水平的相關建議。
1、更年期抑鬱婦女心理特徵表現
1.1 抑鬱與焦慮特點
更年期婦女由於處於特殊的生理與社會階段,社會壓力大、家庭關係不佳、患病等因素易導致其抑鬱與焦慮狀態的產生。對上海曹陽、曹安街道的調查顯示,社區女性更年期居民中抑鬱主觀感受者比例較高,性格內向、個性表現多愁善感、膽小怕事、敏感、情緒不穩、易激動、行事循規蹈矩、凡事求全者,遇事較其他個性表現者更容易出現緊張、焦慮或抑鬱。除性格特點外,該病常與月經紊亂相關出現神經、精神症狀,即特徵性的三聯徵:情感低沉、思維緩慢和意志力減退。軀體症狀常表現為失眠,尤以早醒性失眠最具特徵性。精神症狀以情感低落最為重要,患者常有終日無精打采,鬱鬱寡歡,常唉聲嘆氣或自責自罪,羞於見人,對事物不感興趣。輕症者有求治慾望,重者悲觀厭世、拒絕治療,甚則有自殺和兇殺念頭及行為。
1.2 人際關係特點
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在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心理關係,包括親屬關係、朋友關係、同學關係、師生關係與僱傭關係等。人際關係的良好與否是更年期婦女抑鬱發病的重要影響因素,更年期抑鬱症婦女常表現為人際關係受阻,人際關係受阻主要是由於更年期抑鬱婦女性格內向、個性多愁善感、情緒低落且易哭、羞於見人等負向情緒導致。李淑杏等研究認為良好的人際關係對更年期女性維持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作用,家庭或社會給予圍絕經期婦女必要的幫助與支持對降低更年期症狀和抑鬱症狀的發生率有著積極的作用。
現代社會對抑鬱症的認識尚不充分,抑鬱症患者不能得到社會充分的理解與支持,同時更年期抑鬱症患者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患有抑鬱症,多認為自己只有更年期症狀,自己及周圍親屬、同事不能正確對待抑鬱症,導致更年期抑鬱症患者產生敵對、孤僻及自我認同感降低等人際關係問題。
1.3 自我認知特點
更年期抑鬱婦女對自我認知的程度決定了抑鬱在更年期發病的與否、進展的速度及預後的程度。持有積極坦然態度的更年期抑鬱患者潮熱出汗、失眠、易激動、疲乏、心悸、抑鬱或疑心、感覺異常、眩暈症狀的嚴重程度低於消極態度者;而態度消極的更年期抑鬱患者以上症狀越嚴重。因此,對於女性更年期抑鬱患者進行情緒調理是對更年期抑鬱軀體症狀有效的緩解方式。
而目前更年期女性對於更年期抑鬱症的認知度不高、自我保健意識薄弱。顧磊等對上海市某社區的935名更年期婦女進行普查,結果顯示39.8%的更年期婦女不關注心理保健,48.1%的人表示如感抑鬱會自己調整,不需專業人員幫助,只有20.2%的人選擇通過醫生獲取更年期知識,絕大多數更年期婦女選擇通過非醫手段獲取心理衛生知識,通過該方法獲取更年期心理衛生知識往往夾雜商業成分,易使更年期婦女盲目跟從,危害其心身健康。
2、更年期婦女產生抑鬱症的原因與影響因素
2.1 雌激素水平
雌激素水平下降會導致患者腦功能減退及5-羥色胺(5-HT)等神經遞質濃度的改變。“雌激素撤退假說”認為血清雌激素水平下降是誘發更年期抑鬱症或具有抑鬱潛質患者患病的主要原因,鍾志勇等的研究認為雌激素水平明顯下降可能是更年期女性出現軀體化症狀的一個重要因素,與王善鳳等報道的認為與血清雌二醇(E2)水平降低相關的結果相類似。因此女性在更年期階段出現情緒及軀體化症狀,可能與雌激素撤退有關。
2.2 家庭及社會因素
更年期是每個女性必須經歷的人生階段,此階段的女性易受到家庭與社會的影響,同時該階段女性是家庭和社會不可或缺的力量,而此階段女性職業壓力過重、家庭負擔艱鉅易讓其產生軀體症狀和精神障礙,如果缺乏良好的社會與家庭支持則易患抑鬱情緒障礙。郭新平研究認為更年期抑鬱女性抑鬱水平與社會支持、主觀支持呈高度負相關,但與支持利用度無相關。說明社會支持是影響更年期女性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家庭作為更年期女性的後盾,同樣承擔著女性心理的寄託,對更年期女性心理產生一定作用。家庭內部及社會支持情況、個人職業情況、伴侶及子女個人情況、婚姻狀況及婚姻關係、居住情況及鄰里關係等家庭社會因素均會影響女性更年期抑鬱發病及病情進展。文化程度水平、家庭收入情況等方面因素由於樣本及樣本量的不同,相關報道調查其結果缺乏一致性。臨床應注重對患者家庭及社會因素的瞭解,指導患者調整其所處的家庭及社會環境,是治療方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3 疾病因素
更年期綜合徵及患病與否都會引起更年期女性的心理變化。更年期綜合徵是指婦女絕經前後出現性激素波動或減少所致的一系列以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為主,伴有神經心理症狀的一組症候群。更年期綜合徵是更年期抑鬱發病的危險因素。且根據陳素蘭對更年期女性的分層調查結果顯示,與其他社會家庭影響因素相比,更年期綜合徵是更年期抑鬱症的最大影響因素。同時患病與否對女性更年期抑鬱的發生相關聯。加強疾病的防控和軀體症狀的調節是提高更年期女性心理及軀體健康水平的必要手段。
4、更年期抑鬱症婦女健康水平提升措施
4.1 自身方面
更年期抑鬱婦女自身對疾病認知的正確與否決定了該疾病的預後。更年期抑鬱婦女首先需要認識到自身疾病的存在,在疾病初期正確對待抑鬱症,主動進行各方面調節及治療。其次,該疾病患者需要綜合多種方法對更年期抑鬱症進行治療,不排斥藥物、心理諮詢及體育運動等治療方法,積極參與社會及家庭活動,提升自身信心水平,擴大自己的交際圈,改善自身的人際關係。
4.2 家庭支持
家庭因素是女性更年期抑鬱症發病及預後的重要影響因素。良好的家庭關係是女性更年期抑鬱症發病率降低、提高更年期生命生活質量及疾病預後的重要因素。家庭成員對於更年期抑鬱症認知程度的深入至關重要,家庭成員需要正確對待更年期抑鬱症。該疾病不同於一般軀體疾病,它從心、身兩個層面折磨著更年期抑鬱症患者。家庭內部應以感情溫暖理解的方式對待更年期抑鬱症婦女,鼓勵他們與他人交流,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問題鼓勵他們與家人分享、共同面對,對於他們性格內向、個性多愁善感、情緒低落且易哭、羞於見人等的性格特點不應排斥,對於她們生活中的挫折應耐心傾聽,溫暖解答。
4.3 治療方案
由於更年期抑鬱症的研究對象、抑鬱程度等的不同,雌激素替代療法治療女性更年期抑鬱症的研究結論尚不一致,但多數研究認為雌激素替代療法是有效的。諸索宇等應用氟西汀+激素替代治療女性更年期抑鬱症,結果顯示鹽酸氟西汀+激素替代治療對女性更年期抑鬱療效較好, 對於更年期中、重度抑鬱患者,可以推薦此治療方案。同時,中醫藥對於女性更年期抑鬱症的研究也較為深入,療效肯定。更年期抑鬱症患者及家屬應結合患者自身特點,合理的選擇治療方案,同時積極配合醫生對患者進行治療。對就醫有牴觸情緒的患者應合理誘導,通過體育鍛煉、心理疏導等方式,減輕抑鬱焦慮程度,使患者早日康復。
4.4 體育運動
運動可以愉悅心身,改善軀體化障礙和抑鬱的心理障礙等症狀。趙阿勐等選取64名更年期女性進行16周規範運動處方訓練,結果顯示訓練後成員有效改善和提高更年期女性的心身狀態,尤其在焦慮水平和睡眠品質上改善明顯(P<0.05)。朱詠梅研究認為,練習太極拳的更年期女性與未練習太極拳的更年期女性的自我評定因子比較中發現,軀體化、偏執、焦慮因子方面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P<0.05),而抑鬱因子差異具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因此,更年期抑鬱婦女參加體育運動有助於其心理抑鬱狀態康復,同時參與體育運動可以心身並治,在調節心理狀態的同時達到改善自身基礎疾病、增強身體素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