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感染是指由各種病原體入侵泌尿系統引起的疾病。依據感染部位可分為上尿路感染(腎盂腎炎、輸尿管炎)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炎)。泌尿系感染是臨床常見疾病,可發生於所有人群,多見於女性,尤其是育齡期婦女。約20~30%的婦女一生中曾患過泌尿系感染,據國內普查3萬多婦女結果,其發病率2.05%。男性發病較少,其中嬰幼兒、老年人、腎移植患者、尿道結構或功能異常者容易患病。
泌尿系感染中醫未有此名,根據其臨床表現主要歸屬於中醫的“淋證”“腰痛”範疇。
1、診斷
1.1臨床表現
1.1.1症狀:泌尿系感染大多局部症狀明顯,常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下腹部不適等膀胱刺激症狀。若合併上尿路感染可伴發全身症狀,表現為發熱、寒戰、腰痛(少數病人可表現為腎絞痛)以及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
1.1.2體徵:可有恥骨上膀胱區壓痛,若伴發上尿路感染可出現腎區叩擊痛。
1.2輔助檢查
1.2.1常規:鏡檢可見白細胞每高倍視野(400倍)大於5個。
1.2.2血常規:伴發上尿路感染時,常出現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
1.2.3中段尿培養:尿培養可明確致病菌和藥物敏感情況。
1.3診斷標準依據典型的臨床症狀結合尿液檢查的異常結果,本病診斷不難。
1.4臨床分型依據感染部位可分為上尿路感染(腎盂腎炎、輸尿管炎)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炎)。二者區別在於上尿路感染多伴隨有全身症狀和體徵,而下尿路感染則以局部症狀為主。
1.5鑑別診斷
1.5.1腺性膀胱炎:臨床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排尿困難和血尿等與下尿路感染症狀相似,但其為少見的膀胱上皮增生性病變。超聲檢查可顯示為膀胱內佔位性病變或膀胱壁增厚等非特異性徵象,膀胱鏡檢查和黏膜活檢可資鑑別。
1.5.2間質性膀胱炎:臨床表現有明顯的尿頻,與下尿路感染症狀相似,但其為痛性膀胱疾病。膀胱充盈時有巨痛,恥骨上膀胱區有明顯的疼痛與壓痛,可觸及飽滿的膀胱。尿液清晰,尿常規檢查多數正常,極少有膿細胞,尿培養無細菌生長,可資鑑別。
1.5.3腎皮質膿腫和腎周圍炎:有全身感染表現及腎區疼痛或腫脹,但無尿路刺激症狀,尿液檢查無膿細胞。
2、辨證
2.1溼熱下注證:小便頻數,點滴而下,尿色黃赤,灼熱刺痛,急迫不爽,痛引臍中,或伴腰痛拒按;或見寒熱口苦,噁心嘔吐;或兼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2.2肝氣鬱滯證:小便滯澀,淋瀝不暢,餘瀝難盡,臍腹滿悶,甚則脹痛難忍。舌紅,苔薄白,脈沉弦。
2.3腎氣不足證:病程較長,纏綿難愈,時輕時重,欲勞加重或誘發。尿液赤澀不甚,溺痛不著,淋瀝不已,餘瀝難盡,不耐勞累。舌淡苔薄白,脈細。
3、治療
3.1中醫治療
3.1.1辨證治療
3.1.1.1溼熱下注證治法:利溼通淋。
方藥:八正散加減。q蓄12克,瞿麥12克,大黃6克,滑石10克(包),通草10克,梔子10克,車前子15克,甘草梢6克。
加減:腹脹便秘者,加用枳實;腹滿便溏者,去大黃;小腹墜脹者,加川楝子,烏藥。
中成藥:三金片 4粒 tid
3.1.1.2肝氣鬱滯證治法:理氣和血,利溼通淋。
方藥:沉香散。石葦12克,冬葵子15克,滑石10克(包),甘草10克,沉香10克,陳皮10克,王不留行10克,當歸12克,白芍15克。
加減:小腹脹滿難忍者,加用木香、青皮、烏藥;刺痛明顯者,加川牛膝、紅花、赤芍。
3.1.1.3腎氣不足證治法:補腎通淋。
方藥:六味地黃丸。地黃15克,山萸肉10克,山藥10克,丹皮10克,茯苓15克,澤瀉10克。
加減:陰虛火旺,五心煩熱者,加用知母、黃柏;腰痛明顯者,加續斷、狗脊、桑寄生;溼熱未盡,溲黃熱痛者,加車前草、銀花藤。
3.2西醫治療
3.2.1一般治療:對於泌尿系感染的病人,應囑患者多飲水,注意休息。
3.2.2抗生素的使用:對於下尿路感染,主張單劑量或1~3天的抗生素治療。單劑量如SMZ2g,TMP0.4g,SMZ-TMP2片,羥氨卞青黴素3g頓服或者選用喹諾酮類抗生素。對於上尿路感染主張療程7~14天,可選用SMZ-TMP2片,每日2次,或諾氟沙星0.2g,每日3次。感染嚴重有敗血症者宜靜脈給藥,最好能依據尿培養結果選用敏感藥物。在藥敏結果檢測之前,應經驗性應用抗生素,儘可能選擇抗菌譜廣的抗生素。可選用喹諾酮類或頭孢三代抗生素聯用克林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