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長期以來困擾大家的問題。其根本原因仍然是缺乏前瞻性的大樣本臨床統計。
咬肌是一塊強壯、厚實的長方形肌肉,始於顴弓,止於下頜支外側和下頜角處。它分為淺層(S)、中層(M)和深層(D)。
當你用力咬緊牙齒時,臉頰兩側較硬的部分就是咬肌。全國女性的咬肌平均厚度為12.3毫米(504次超聲波測試的平均值)。
據報道,"瘦身 "咬肌的方法主要有:
1、A型肉毒素注射
2、咬肌部分切除
3、射頻消融
4、激素注射,如曲安奈德。
5、其他,如下頜角截骨術後咬肌部分萎縮
出於安全考慮,目前大多數醫生傾向於肉毒素注射。肉毒素注射的安全區域是耳垂和嘴角的連接線(上界),否則容易造成局部凹陷,有礙觀瞻。其餘的界限是在咬肌的區域。
目前咬肌注射的方法一般有:兩點法、三點法、五點法。
一個有趣的話題:多次注射肉毒素是否能持久,聽聽PRS論文的分析:
案例。121名咬肌注射肉毒桿菌毒素(Dysport,效力為BOTOX的1/3)的患者,平均年齡27.3歲。28名患者接受3次注射,41名患者接受4次注射,23名患者接受5次注射,16名患者接受6次注射,6例接受7次注射,1例接受8次注射。
方法:每次注射前,用超聲波測量咬肌的厚度,即連接耳垂和嘴角的線下的最凸點。也可以選擇耳垂+嘴角的連線和外眥角+下頜角的連線的交點。每次注射的劑量是根據咬肌的厚度來確定的。
每次注射的間隔時間從5個月開始,逐漸縮短到10個月。
咬肌的厚度也按此順序遞減。值得強調的是,每次隨訪的間隔時間都在6個月以上,這樣可以部分排除 "反彈 "因素。結果。咬肌的厚度從13.32毫米下降到9.94毫米,各年齡組之間的咬肌厚度變化沒有明顯差異。
結論:
定期、定時、超聲檢測的咬肌注射使咬肌厚度持續、逐漸減少,肉毒桿菌毒素的使用也持續減少。"復發 "程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