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症狀
(1)疼痛主要侷限於坐骨神經分佈區、大腿後側、小腿後側和足部。疼痛嚴重的病人可有特徵性的姿勢;腰部屈曲、膝關節屈曲、腳趾著地。如果病變位於神經根內,疼痛會因椎管內壓力增加而加重(咳嗽、用力)。
(2) 肌肉無力的程度可因病因、病變位置和損害程度而有很大差異,坐骨神經支配的肌肉可能出現全部或部分無力或癱瘓。
(3)坐骨神經幹在坐骨神經切跡處可能有也可能沒有壓痛。
(4) 坐骨神經牽拉徵、Lasegue徵和其峽部徵呈陽性;該徵的出現往往與疼痛的嚴重程度相一致。這種徵象在坐骨神經根或神經幹的局部麻醉下可能消失。
(5)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膝關節反射可因刺激而增強。
(6)坐骨神經支配區可能出現各種感覺減退或消失,包括外踝部振動的感覺減退,可能有非常輕微的感覺障礙。
2.坐骨神經炎
常與各種類型的感染和全身性疾病一起發生,如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身體不受疾病影響。
大多數坐骨神經痛是單側的,不伴有腰痛;疼痛通常是持續性或陣發性的,當椎管內壓力增加時症狀加重,並可沿坐骨神經通路放射。疼痛與肌無力不平行,但疼痛一般較重,而肌無力不明顯,急性期因疼痛較難判斷運動功能,可發現足下垂、腓腸肌和脛骨肌萎縮;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但跟腱反射也可正常,膝反射正常,淺表感覺障礙明顯。
3.繼發性坐骨神經痛
(1)腰椎間盤突出症是坐骨神經痛最常見的原因,多見於腰4-5和腰5-骶1,約1/3病例有急性腰部外傷史,多數患者發生在20-40歲之間,臨床特點是腰痛數週或數月,繼而出現一側下肢坐骨神經痛。體檢時除有坐骨神經痛的一般症狀外,還有腰部肌肉緊張,腰部活動受限,脊柱側彎,病變部位有脊柱壓痛。
(2)腰椎骨關節病 多見於40歲以上人群,亞急性慢性起病,多有長期腰痛史,久坐後站立困難,久站後坐下困難,臨床上表現為坐骨神經痛和一側或兩側腰部症狀。
(3)腰骶椎先天性畸形 腰骶化、骶骨腰化、隱性脊柱裂,後者除表現為坐骨神經痛外,常有遺尿史,體檢時常有足部畸形,腰骶部皮膚異常,如肛門後有小凹陷,骶部中線上有小血管瘤,這常客觀準確地提示椎板未愈的部位。
(4)骶髂關節炎 常見的有類風溼、結核性病變,當關節囊有滲出性破壞時,刺激腰4~5神經幹,部分病人可有坐骨神經痛的症狀。